“聚力‘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向未来”2023年闵行区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月系列活动,和闵行区深化拓展“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建设工作推进会今天在吴泾举行。会上,闵行区发布“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游学地图1.0版,通过线上小程序的形式呈现闵行区域内黄浦江沿线文明实践阵地和公共服务空间,并将定期发布活动信息、项目动态等,市民可通过“线上打卡+线下体验”相融合的模式,深度感受“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的文化内涵和暖心底色。
“浦江第一湾”是《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中黄浦江起点岸线,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闵行卫星城、吴泾卫星城、浦江地区的蝶变发展,还将记录新时代闵行南部地区新的腾飞。未来,闵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也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分批分类推出主题性游学路线,将江川地区老闵行历史文化、吴泾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浦江美丽乡村的建设、浦锦滨江生活绣带的打造等发展元素融入其中,以深化拓展“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建设为抓手,打造人人向往的魅力水岸。
上海百年轮渡是几代新老上海人成长岁月里不可磨灭的记忆,吴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联合上海轮渡公司共同推出“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号主题轮渡,同时,串联浦西的吴泾渡口和浦东的杜行渡口,合力打造“上海轮渡杜吴线新时代文明实践益空间”,将百年轮渡文化、浦江两岸的红色文化、保护母亲河志愿文化融入空间和航线,并通过沉浸式宣讲、人文行走等形式,引导市民在打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过程中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感悟闵行蝶变发展、感受幸福美好生活。
前不久刚刚换新升级的吴泾公园,新添了“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的美誉,作为“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的“明星阵地”,这里是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王显明保护母亲河俱乐部”的发源地,“上海市杰出志愿者”张更大、张海峰就是在“捞竿精神”的感召下,将保护母亲河的志愿力量传承下来、传递出去,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到一座城。如今,这里的志愿服务团队达70余支3.3万余名,志愿服务也从原来的黄浦江垃圾打捞发展为科普教育、环境保护、人文行走等多项内容,公园+水岸,人文+水文,新与旧在这里共生。
为持续塑造和提升富有闵行区域特色的城市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延伸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的触角,闵行区成立“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联盟,汇聚了10支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团队,首批的“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志愿服务项目也正式发布。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力量正汇聚到一起,为我们打造有秩序、有温度、有活力的浦江第一湾贡献力量。
闵行区委副书记唐劲松强调,要以深化拓展“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全区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夯实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思想共识,在“为中心工作助力、为全局工作添彩”的过程中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二是要提升文明实践中心建管用水平,强化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三是要推动文明实践中心有活力可持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丰富实践活动载体,构建人人参与、人人服务、人人受益的“文明实践共同体”。
未来,“浦江第一湾”文明实践带将继续打开和拓展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形成集文化展示、公共服务、文明培育、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激活本土资源,畅通与区域内交大、华师大等高校,紫竹高新区、老闵行“四大金刚”、大零号湾等园区厂区等项目合作渠道,推动志愿服务资源交流互动,为创新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注入新动能。引入外部资源,依托专业化社会组织等力量,培育水上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团队和项目,强化专业志愿服务力量。激活草根力量,培育骨干人物、团队和项目,通过滨江文明集市、物候展、人文行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将更多社区群众凝聚到“浦江第一湾”。
作者:祝越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