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创客们的声音也能直达立法机关。
浦东新区宣桥镇,一望无际的稻田吸引来清美等民营企业挖掘新产能新动力。建设完成千余亩高标准、设施化蔬菜种植基地后,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沈沪铭开始聚焦硬件之外的软件加持,如何加大力度吸引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加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宣桥镇人大代表之家座谈会上,他将这一建议反馈给浦东新区工商联基层立法联系点。不久,该建议被吸纳写入《上海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民营企业家招揽人才底气更足。
经年发展,这个基层立法点的触角不断拓维,从浦东新区各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到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等职能部门一并加入立法“朋友圈”。
据不完全统计,浦东辖区内约有26万家民营企业,其中中小微经营主体占比超八成,都是浦东新区工商联的服务对象。以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为抓手,依托抓地感更强的“家站点”等,基层立法点持续拓功能、优服务,跨前为企业释疑解惑,持续跟踪制度落地质效,以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撑“民企敢闯”。
从法律执行者到立法参与者,检察官视角有了转变
检察官俞琳近期有了新身份——浦东新区工商联基层立法联系点挂职干部。这两个工作地点隔街相望,但比起物理空间的迁移,更难的是“切换至立法前”的思维方式。
这也是该基层立法点与浦东检察院的首次跨界合作。有了法律专业人士的加入,立法点与家站点互动更频繁,走访企业,问需问效也问策,助力企业将风险隐患化解于初期。
挂职的3个月里,俞琳盯上了一批信用受损的中小企业。维护好公平公正的司法秩序,不是“一罚了之”,而要真正厘清问题的根子在哪里。
跟随立法点工作人员走访调研的日子里,她与企业面对面接触,也以亲手经办的企业合规案例现身说法,让更多企业知晓潜在问题,更有能力消弭隐患。
从法律执行者到立法参与者,挂职锻炼让这位年轻检察官多了思维与视角的转变。
为将个案实践上升至机制保障,浦东新区工商联基层立法联系点还与相关单位合作成立浦东新区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站。借由数据共享共用,将矛盾频发、纠纷频现的中小微民营企业梳理成“法治服务清单”,征求企业意见的前提下,将合规法律服务推送至企业,提前化解矛盾,厘清企业责权,避免小微企业因其无心之失引发负面连锁反应。
集思广益填补思维盲区,勇于向“立法试验田”挺进
从输送司法资源到为企业解疑释惑,这个立法“朋友圈”的定位明确: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支撑“民企敢闯”。
多次座谈会上,不少企业家直言,敢闯的前提来自顶层制度的支持。“我们不只要凝练成熟经验,更要有勇气、有信心挺进一些无法可依、无规可循的立法空白领域。”浦东新区工商联立法联系点相关负责人孔繁渊说。在他看来,唯有不断丰富视角和观点、前期充分交流碰撞,才能确保在挺进“立法试验田”时想得更全面、更细致。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为例,立法意见征询座谈会上,参与者涵盖百度、东昌集团、汇纳科技等民营企业“领头羊”,也有来自保险领域的专业人士代表。比如,有保险企业代表积极建言,为避免陷入“一管就死”的困境,可根据产业发展分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撑:企业开展创新应用期间,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对于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上路后的人身保险,可由保险机构后续单独研究制定。这一建议最终也被吸收转化为具体法条。
汽车产业从业者、律师、保险金融机构……来自不同领域的火花迸发,令一部部无蓝本可遵循的前瞻立法在讨论中具象清晰,为民营经济敢闯敢拼添信心、增动力。
在孔繁渊看来,这也对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家站点的信息采集网络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为扩大覆盖面,当下,该基层立法联系点一方面紧抓张江科学城等创新集聚区“抓地布局”,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各在沪商会,将建议征询范围扩至长三角。
作者:王嘉旖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