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座“未来城市”体验的一站式场馆——长宁区数字长宁体验馆内,以北新泾数字社区建设为蓝本展出的“新开门七件事”2.0版本实践,展现了数字新技术在服务多元对象、优化小区管理、强化精细治理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和现实应用,不断向市民展现数字家园的美好。
在北新泾街道,这片脱胎于八百年古镇,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典型“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正拥抱着最新科技,“数字化”就像原生在每一个社区肌体内的神经血脉,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丰富的新应用、新场景已经成为这里一道道高质量、高效能、高品质的“数字风景”。
北新泾AI+社区探索始于2019年,成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立足AI社区先发优势,北新泾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管用、爱用、受用”,不断推进数字化场景应用的迭代创新。2022年,北新泾街道智慧社区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典型应用场景。
面向未来,北新泾街道将深耕数字家园建设,以经济数字化解锁新场景、生活数字化顺应新向往、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打造人人享有更具品质、更加美好的数字社区新范式,绘制中国式现代化的社区新图景。
“数智”新模式 政府和企业双向赋能
政企协同、场景共建、联合创新,是北新泾街道推进数字社区建设中走出的一条新路径。在探索智慧城市建设之初,北新泾街道以“揭榜挂帅”的方式,率先发布一批社区应用场景,吸引了几十家科技企业寻求合作,借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平台,无论是社区还是企业,都尝到了数字赋能社区治理“先行先试”的甜头。
比如,氦豚科技在大会上发布的COFE+机器人咖啡亭受到热捧,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企业选择在街道的社区中试运营,不断磨合机器出冰系统、液态奶保鲜等技术和专利,社区应用场景与浓厚的咖啡文化相互碰撞助力企业飞速发展。如今,COFE+机器人咖啡亭已遍布上海大街小巷。
社区汇聚各类治理要素,覆盖各类人群,有着多元的需求和丰富的场景。这一过程中,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外呼系统”、百芝龙老年人防跌倒报警系统、“健康云”终端等一批人工智能企业经过社区应用场景的检验,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产品技术的迭代更新。政府与企业双向赋能、协同发展,让社区成为数字化转型的试验场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这也是北新泾街道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大要义。
用数字化手段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将应用场景开发作为育商招商营商的重要平台,北新泾街道着力打通营商服务“最后一公里”、当好数字“店小二”,助力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功能平台建成,联手成立大虹桥中日企业交流发展联盟,优化“泾治荟”24小时营商服务。
去年进博会上,大虹桥中日企业交流发展联盟与日本中日数字总商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此次签约,双方共同推进中日生命科学、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技术交流、项目孵化、产业合作,推进中日在线商务投资合作数字平台、中日企业家俱乐部及中日食品共创中心建设,促进中日间新的产业投资合作和企业交流互动。
同步上线的中日文版联盟线上平台,让企业使用在线小程序就可以进行24小时在线政策查询、联盟活动浏览和申请、政务事项办理、会员交流互动、服务事项在线咨询、业务对接等互动服务,通过“线上朋友圈”进一步实现互联互通、共同发展。
数字化服务的加持下,中日企业交流发展联盟的资源集聚优势正逐步凸显。今年2月,北新泾街道服务的重点企业——日本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获得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证书,成为上海第36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有一百个让你心安的理由。”公司总裁东史彦表示,长宁区为积极引进外资和着力人才引进等提供了许多的支持和服务,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目前,北新泾街道已经集聚一批数字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下一步,街道还将探索数字化转型联合创新实验室,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用联合协同,聚焦重点、集聚资源、创新模式,全方位赋能社区发展和数字经济。
“数治”新范式 线上和线下双向发力
日前,北新泾街道建成全市首个无架空线全要素整治示范区,率先在全域范围内实现市政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辖区内全长10.87公里的架空线均已入地,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城市天际线。清除空中“蜘蛛网”的同时,也对沿线居民小区供电线路进行了扩容改造,为推进社区新基建建设夯实了基础,也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如:针对老旧小区新能源车充电难问题,北新泾街道持续推进共享充电桩全覆盖,通过数字赋能实时监测充电情况,提高充电桩周转率。天蒲小区的新能源车主王先生表示,以前最头疼充电问题,现在解决了。
“数字化治理”也关照到建筑垃圾清运。社区里,建筑垃圾不落地的“秘诀”是一套“绿房子”系统,通过可移动建筑垃圾堆放箱内置的超声波干音探头,能实现精准监测、自动推送收运任务,及时解决小区建筑装修垃圾清运难题。
新泾三村主入口处,全市首个“AI+梯”联合服务中心综合加梯政策咨询、加梯金融、随申办“加梯一件事”、加梯工程、智能运维等服务于一体。围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惠民工程,依托“一网通办”大数据,北新泾在街道层面打通了住建、银行、居委会、科技公司等多方渠道,开发了“AI+梯”应用,百姓能够率先体验“加梯一件事”数字系统,全流程数字化在增加透明度的同时,也倒推了相关部门线上审批速度的提升。
就在今年2月,北新泾街道推出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暨“法治e站”,积极打造以“数字化+法治”为特色的“数字化司法所”,努力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智能的公共法律服务,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同时,基层法治观察点也成为北新泾法治建设的“晴雨表”:法治观察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线上平台收集各类信息,更好地倾听民生、汇聚民智、保障民生,更有力地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见效。
从引入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AI智能感知终端设备、智慧门磁等各种科技产品,到建立一整套数字化治理体系,利用大数据整合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和服务,北新泾街道的数字化生活已步入“2.0时代”。通过线上线下民意调查、市民热线问题梳理等,对场景不断进行迭代更新,使数字化与百姓的“急难愁”对接和契合。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上,数字化转型的背后,有“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给予的大数据支撑,使基层治理创新更具效率,更接地气。
“数质”新方式 改革和创新双向奔赴
在75岁的刘先生看来,数字化正让社区生活变得更美好,他举例说,“平时出门有时要等好久才能叫到出租车”,现在他只需在小区门口“一键叫车”屏上输入目的地,5分钟不到就能乘上车。而且在北新泾社区,平均每隔260米、步行3分钟就有一处一键叫车——出租车呼叫点,出行变得很便捷。
北新泾街道聚焦居民“安全、康养、宜居、生活”四大需求,实施了30余个场景落地应用,还推出“爱馨办”“电力哨”“E刻圈”等十大原创数字应用场景,并逐步“由点及线、由线及面”,从数字场景—数字家园—数字街区—数字社区,构成了北新泾街道社区数字化转型全覆盖格局。
在爱馨苑康养服务中心内,一块屏内外网服务模式清楚明晰,内网系统将街道残疾人的个人信息、救助信息、就业信息、求职信息、事务办理信息等汇总起来,结合管理模块和统计分析功能模块,通过大数据对人群分类,针对性推荐可办理事项、享受政策、工作信息等;还可实时跟踪,一旦系统预警,助残员会及时上门。
外网则具备志愿者服务、就业创业、职业培训、视频直播、康复服务等模块。使用者拥有独立的二维码,系统还会根据残疾类型的不同,“智能”分拣信息,分类推送给残疾人,文章配有语音朗读功能,系统配有视障版模式,可让视障人士享受助残服务。
“线上虚拟社区”是什么模样?“北新泾e刻生活圈”特色应用场景已经成为广受居民欢迎的邻里圈,将社区服务从家门口进一步延伸到屏幕前,居民通过手机扫码进入小程序后,可查看、预约辖区内各类场馆、载体、阵地的功能和服务,也可上传、发布活动的最新消息和个性需求,实现“一屏观社区、一键约活动”。
24小时智能运动场、智能AI 24小时诊疗、不出小区就能办好190项社区事务……过去这些令人惊讶、赞叹的事情,如今已在北新泾成为现实。
时光拨回到2021年,上海围绕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吹响了数字化转型的号角,北新泾街道更是以转型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搭建数字创新生态联盟,建立街道实践主战场、企业创新主力军、群众需求主人翁的“三主共建”长效机制。
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固有模式、实现全面合作仍不太容易。北新泾街道的思考是尝试从下向上创新,在基层试点,先疏通“毛细血管”,再打通“主动脉”,让社区成为数字化转型的策源地和试验田。而今,这些率先创新的“盆景”已走出北新泾街道,成为更多区域的“数字风景”,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创新“双向奔赴”。
聚焦北新泾数字社区品牌的再提升,街道将推进社区新基建的延伸覆盖、“北新泾E刻生活圈”智慧平台与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的深度融合。依托“社区云”等平台主体,实现基层党建引领的民意表达、听证论证、政策解读、群策群议、决策公示等方式,探索充分发挥“元宇宙”沉浸式、强社交等属性,助力发展兴趣纽带联接的网络邻里社交,不仅增加城市邻里信任,也能充分调动起公民意识,使“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城市要义得以实现。
“人民城市与数字时代本是唇齿相依。”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郑长忠指出,“一则数字化客观上需要人民的参与,将人民城市建设推向深化;二则人民城市也为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价值,使之惠及人民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放大效应。”
作者:祝越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