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125周年诞辰,今天,纪念周恩来诞辰125周年主题活动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启动,“人民总理周恩来”展览正式开幕。
1925年1月11日,中共四大在广吉里召开,年仅27岁的周恩来,首次以中共旅法组代表的身份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周恩来参与了大会相关文件的制定,并作了长篇军事报告。回顾周恩来的一生,他与虹口区深有渊源,特别是1924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之间,他曾在这里多个街区秘密开展中共地下工作:今天,中国证券博物馆(原礼查饭店)311室以小型展览的方式对外开放,据邓颖超回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5月他们夫妇来到这里生活了两个多月。1931年4月25日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与陈云等迅速转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共江苏省委以及共产国际在沪机关后,周恩来与邓颖超连夜到位于四川北路多伦路的永安里避难,这是当时资助他赴欧的二伯父周贻康的家。1973年9月17日,周恩来陪同法国客人故地重游,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
本次展览主要分为求学立志、革命历程、建设伟业、晚年岁月、公仆风范五部分,展出了200多张历史照片、14套(25件)文物与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展览历经多轮打磨完善,吸收了近十余年来关于周恩来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纪念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展览中,许多图片、文物等资料来自周恩来后人的捐赠,十分珍贵。其中,周恩来侄子周尔鎏提供的一封1921年周恩来寄自英国伦敦的家书引人注目,当时收款人正是住在永安里的周贻康——1920年12月底周恩来在法国巴黎小住后,于1921年1月5日抵达伦敦,旋即寄出家书向二伯父报告一切。在看到伦敦“交通复杂,人种萃聚,举凡世界之大观,殆无不具备”的景象后,周恩来写道:“故居伦敦者并不能周知伦敦,欲知伦敦,非专心致意于研究实验不为功,故伦敦为世界之缩影。在伦敦念书,非仅入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应研究之科目也。”学者认为,这封信记录了当时周恩来的足迹,生动描绘了这一时期他的新开端,包括学习、生活等种种情景以及思想动态。这封信还预示着青年周恩来的政治信仰即将确立,反映了他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从一个早有先进思想并曾投身学生运动的知识青年,逐渐转变为一位职业革命者。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局长、周恩来纪念馆馆长刘震生表示,这次展览真实再现了周恩来的光辉历程和卓越功勋,周恩来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
现场,中共四大纪念馆“小红花”青少年志愿讲解员从视频“走向”舞台:《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中共四大纪念馆“小红花”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短视频节目》开启,首次通过引导青少年重走总书记上海足迹,以孩童视角讲述红色故事,畅聊“未来想成为的人”,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12岁的周恩来说出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自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戏剧团的8名12岁学员,带来了朗诵《百年情思 恩在将来》。
1898年,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三位来自不同行业的1998年出生的青年深情诵读写给周总理的书信,来自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和中共四大纪念馆出生于1998年的青年带来诗歌朗诵《周恩来办公室里的灯光》。由中共四大纪念馆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联袂打造的“我想给您写一封信——书信征集活动”开启,希望以跨越百年,见字如面的方式,让青少年与百年前的80后、90后、00后“隔空对话”。
本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中共一、二、四大场馆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周恩来纪念馆、上海市翔宇公益基金会、中共虹口区委党史办公室、共青团上海市虹口区委员会、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办。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表示,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已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站在新起点,三家场馆将不断加强联动和合作,在工作实践中推进文旅融合、展陈提升、景区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共育、对外合作等,提升景区管理服务质量,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擦亮上海红色文化品牌,为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贡献智慧力量,落实为人民城市理念,书写不负嘱托、不辱使命的历史答卷。
作者:单颖文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