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龚轶凡创业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当。
从斯坦福大学读完硕士后回国创业,发现了“零号湾”的澎湃活力,仅用一周时间便决定将其创立的人工智能(AI)芯片公司芯英科技从外地搬到上海入驻“零号湾”,成立上海泰则半导体有限公司。创业初期的资金、场地、人才、生活配套等方面,企业收获了园区全链条式的孵化服务,由此也定下更高目标:研发高性能通用型AI芯片。
聚焦科技创新前沿,杨龚轶凡带着项目“二刷”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并最终获奖。今天(20日)的颁奖典礼上,包括泰则在内,上海选拔参与全国总决赛的5个创新创业项目全部获奖。他们表示:让灵感转化为技术、让项目落地为产品,最终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注入动力。
据介绍,大赛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共青团中央等共同举办。此次上海赛区共收到报名参赛项目3611个,创历史新高。
瞄准关键赛道攻关前沿技术
找准方向是创业第一步。
作为工业制造最核心的环节,工业母机的技术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甚至是国家间的综合竞争力。多年前,上海交通大学组织了一批科研人员,来研发工业母机的关键光学元器件。
“站在客户视角换位思考,新技术不是‘纸上谈兵’。”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任明俊是团队成员之一。他深知只有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为企业降本增效,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他和两位合伙人共同推动下,3年前霖鼎光学(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将他们手中的技术尽快实现成果转化。
通过把脉市场需求、对技术进行“二次加工”,霖鼎光学首创“5+X轴”单点金刚石超精密加工工艺及设备开发技术,解决了用金刚石机床高效加工极复杂微纳结构的难题,其超精密加工面型精度可达60纳米,表面粗糙度可达0.5纳米。此后,企业自建生产线,为生物医疗、智能汽车和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选对了赛道与团队,至2022年公司累计实现产值超8000万元,已完成A轮融资,融资规模约3亿元。”任明俊踌躇满志。
“此次上海赛区收到参赛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这就折射着上海的创业氛围浓厚,帮助企业尽快选对赛道,选对发力点,是成功的关键。”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赵晓云这样认为。此次获奖团队中,包括聚焦三大先导产业的新兴企业,也有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智能企业。
踩过“99个坑”后迎来转机
创业者就是在危中寻机。
如何将新疆喀什果园“水肥药”的人工成本降低80%?用基于植物生长AI模型的农业种植数字化控制云平台即可实现。
放置于果蔬园大棚的“前端”传感器,能智能识别土壤温度、湿度、PH值、磷钾氮EC值等数据,汇聚到智能平台,由AI重新计算规划,编制出指导电控设备执行水肥精准浇灌的方案。从基础数据库、人工标记到自我学习进化、决策下达执行,形成完整闭环。
这一农业生产智能平台,来自于此次获奖企业滴翠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技术已广泛运用于上海农业种植。
公司首席执行官安浚回忆这5年的创业过程:踩过了“99个坑”。“我们曾花了千万元搭建AI软件数据,结果发现缺少采集数据的硬件,只能推倒重来。”创业过程中,企业碰上不少诸如此类的困难,但想到这项成果能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便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我们不怕试错。”
如今,企业发展步入正轨,最近该智能平台已迭代升级至6.0版,增加了更多的卫星通讯接口,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数字农业能真正惠及农民,值得花大力气做。”安浚希望,争取未来3-5年公司能实现上市。
全链条服务为创业者增添底气
好项目顺利脱颖而出,也离不开全链条服务。
比如,市就业促进中心针对参加总决赛项目开展赛前培训与辅导,并落实创业指导专家一对一跟踪帮扶。
更重要的是,近年来上海通过各项举措激发创新意识、助力企业成长。
自2016年起,上海在全国首创跨部门联建院校创业指导站,共建立74家站点。2021、2022两年,通过站点累计帮扶引领成功创业2.54万人,其中青年大学生1.93万人,有931个项目注册成为企业。“让大学生制定清晰的创业规划,实现从无到有。”赵晓云介绍说,市人社部门将联动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投资机构、孵化基地、院校等各方资源全面参与,给予更多青年创业者全方位帮助。
作者:占悦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