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5日,为期40天的春运收官。作为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首个春运,上海对外客运到发人数同比增长明显,在全市各系统、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统筹安排疫情防控和运输保障,全力确保旅客安全有序出行,春运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据市春运办统计,春运期间上海对外客运共计到发旅客2845.57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34%,为2019年的63%,其中发送量1485.73万人次,到达量1359.84万人次。各对外客运方式中,铁路共到发旅客1948.44万人次,民航共到发旅客819.29万人次,公路客运共到发旅客77.84万人次。
市内客运日均客运量1006.2万乘次,同比减少25%,为2019年的61%。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724.0万乘次,公交日均客运量212.0万乘次,巡游出租车日均客运量62.7万乘次,水上客运日均客运量7.5万乘次。
路网运行高速公路日均流量112.2万辆次,同比减少2%,为2019年的108%。其中,高速对外道口出沪日均流量19.0万辆次,入沪日均流量19.3万辆次。城市快速路日均流量187.1万辆次,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
今年上海春运主要呈现五个方面特点:一是节前发送客流同比显著增加,但仍处于疫情前中等水平。经历了前两年春节期间的“非必要不离沪”和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今年春节群众的返乡及旅游意愿较为强烈,同时本市推行稳岗留工和高校提前放假错峰出行,对外客运量与疫情前仍有一定差距。今年节前对外客运发送量稳步增长,节前15天发送量653.94万人次,同比增长26%,为2019年同期58%,发送高峰日为1月19日(腊月廿八)的61.27万人次,较2022年峰值(最高值)增长17%,为2019年峰值68%。
二是节后返程客流更为集中,总体仍呈现双峰特征。节后25天到达量1018.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为2019年同期71%。到达量自1月24日(正月初三)快速增长,高峰日为1月27日(正月初六)的70.1万人次,较2022年峰值增长15%,为2019年峰值87%,返程第一轮高峰期持续3天,其中虹桥枢纽高峰期到达量超出2019年同期。2月6日迎来元宵节后的返程第二轮小高峰,对外客运到达量44.6万人次,同比增长39%,为2019年同期74%。
三是市内交通客运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受市内出行方式改变及学校错峰放假开学影响,节前市内交通日均客运量901.2万乘次,同比减少34%,为2019年同期53%;节后客运量逐步恢复,日均1069.2万乘次,同比减少20%,为2019年同期66%,仍处于较低水平。
四是整体运输结构持续变化调整。春运对外客运方式中铁路仍为主力,客运量比重较疫情前(2019年56.4%)和2022年(66.3%)进一步提升,达68.5%;民航客运量占比28.8%,但较疫情前(29.6%)仍有差距;公路客运占比急剧下降,仅占2.7%。市内交通中轨道交通客运量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2.0%,同比增长7.8个百分点,公交和巡游出租车占比均同比下降。
五是路网通行体量保持相对高位。高速公路对外道口进出流量较2022年和2019年稳中有升,峰值较往年更为集中,其中节前出沪高峰日流量30.4万辆次,高于2022年峰值,与2019年峰值持平;节后入沪高峰日流量36.1万辆次,均高于往年峰值,高峰期G1503高东、G50徐泾等收费站,G15嘉浏段、G40长江隧桥等路段存在通行压力。快速路流量在节前1月19日(腊月廿八)开始减少,1月22日(正月初一)谷值(最低值)为节前工作日的58%,节后逐步恢复,2月2日(正月十二)基本达到节前工作日水平。
据悉,为做好2023年春运工作,全市各有关单位积极顺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于春运出行需求的变化,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春运疫情防控和运输保障各项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全市春运工作专班机制,加强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精准施策,完善联动协同,有效应对了恶劣天气、返程大客流保障等考验,同时聚焦民生需求,改善候乘体验,引导健康出行,服务重点人群,全力营造安全、有序、健康、便捷、舒适的春运出行环境。
作者:张晓鸣 邱志达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