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非遗保护中心广场元宵升灯仪式上,舞龙表演吸引大批市民举起手机拍摄留念。 本报记者张伊辰摄
青浦曲水园
良宵共团圆
■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上海青浦曲水园3日举行了一场“良宵共团圆”游园会,有着270年历史的曲水园罕见地在夜间点灯唱戏,让这座古典园林“焕新”成又一文化地标
上海青浦曲水园前晚举行了一场“良宵共团圆”游园会,有着270年历史的曲水园罕见地在夜间点灯唱戏,让这座古典园林“焕新”成又一文化地标。在缤纷彩灯的装点下,民乐演奏、杂技快板与汉服少年遥相呼应,花式传统民俗体验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为人们带来欣欣向荣的喜悦与希望。
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曲水园内迎元宵的彩灯格外流光溢彩,由青浦区委宣传部指导,青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青浦区文明办等联手打造的游园会人气颇旺。园内熙攘的人群中,大多是熟悉的本土乡音,而本地居民也难得能在夜色中徜徉于这座百年园林。彩灯掩映下,亭台高处艺术家们带来的文艺演出尤为精彩。上海文广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献上《步步高》《花好月圆》,悠扬丝竹声中带来美好的祝福;上海越剧团王舒雯、王婕表演了越剧《梁祝》中的“十八相送”;上海杂技团演员的魔术以及空竹等杂技项目更赢得阵阵掌声。记者注意到,知名相声演员赵松涛和伙伴的三人快板《文化进万家》也是连连引来喝彩。据了解,1994年来沪的新青浦人赵松涛不仅擅长曲艺,也是一名资深的文艺党课宣讲员。他说:“曲艺有先天‘亲民’的优势,可以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感悟文化的底蕴,也能塑造向上向善的力量。”
据介绍,曲水园是“上海五大园林”之一,以小巧玲珑、典雅古朴著称,初建于清乾隆十年,嘉庆三年改园名为曲水园,因园在大盈浦旁,取古人“曲水流觞”之意。伫立百年的仪门上,镌刻有琴棋书画和“岁寒三友”松竹梅,在灯火映照下清晰可见。池畔的“小飞来”因山石形似飞来峰而得名。园中另一知名景点为竹榭,是为了纪念隐居青浦的名士李行中与好友苏轼的友情而修建的,得名于苏轼名句:“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除了景美,曲水园另有一大艺术特色是楹联。据工作人员介绍,曲水园现有的二十多副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合律,精彩之作不少。 (记者卫中)
石库门弄堂
早春乐事集
■位于四川北路的网红地标今潮8弄与“早春乐事集”等携手推出元宵双市集,无论是观灯赏景的市民游客,还是市集上的手艺人,都以“手作的年味”赋予传统年俗以新的生机,让百年石库门弄堂沉浸在海派新潮的独特魅力之中
昨天恰逢立春节气,9岁小囡曈曈身着唐装,在上海阿婆指导下包出“人生第一个汤团”,圆扑扑的团子拉出“耳朵”便成了生肖兔;非遗传统的“拉毛”款兔子灯,配上幻彩小灯泡,夜幕下很是吸睛……这个周末,四川北路上的今潮8弄与“早春乐事集”等携手推出一档元宵双市集。无论是观灯赏景的市民游客,还是市集上的手艺人,都怀揣传承的敬意、创新的心意,以“手作的年味”赋予传统年俗新的生机,百年石库门弄堂沉浸在海派新潮的独特魅力之中。
曈曈母亲说,希望女儿感受一下传统年味,便带她来到这里走走逛逛。一位老人现场包水磨汤团的场景吸引了她们娘儿俩,孩子在摊位前跟着老手艺人学了起来,也让妈妈回想起自己儿时一家人包汤团的时光。6个自制汤团下锅,蒸汽氤氲,升腾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热情。
按下开关,七彩灯光亮起来,80后游客严先生很是惊喜。看着身边拉着“白须”兔子灯嬉闹奔跑的孩子们,他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小时候,也感受到传统习俗被赋新意的影响力。兔子灯市集主理人是拥有47年非遗手艺制作经验的李建国,他说,结合人们的怀旧情愫和对使用场景的新需求、对色彩的新喜好,他用传统技艺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兔子灯:小的只有鸡蛋那么大,大的高达1.6米,可以拉着也可以提着、挂着。除了传统的白色表面,他还用各类彩纸、彩色塑料薄片做装饰,既传统又创新。
今潮8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处沪上时尚新地标近期首次以室内、室外双市集形式,推出一批具有交互性质的新春文娱活动。希望通过增强市民游客与手艺传承人的互动交流,在“共创”中挖掘独具特色的民俗民艺、风物文化,激荡国潮创新,用今天的生活潮流更好传承海派文化。 (记者 单颖文)
党群服务中心
国潮结新友
■恰逢立春,又临近元宵佳节,徐汇区华泾镇北杨华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试运营以来的首场活动。周边年轻白领围拢一起,着汉服、赏花灯、猜灯谜、包汤圆,其乐融融
花灯高挂,透出浓浓的元宵节氛围。昨天恰逢立春,又临近元宵佳节,徐汇区华泾镇北杨华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试运营以来的首场活动。周边年轻白领围拢一起,着汉服、赏花灯、猜灯谜、包汤圆,其乐融融。休息室内,85后汉服爱好者张文君娴熟地用绳带系结,巧手翻飞——她热心地带来汉服,为年轻白领们穿戴、打造妆容。
随着人工智能小镇项目建设加速,北杨华发片区集聚了越来越多青年白领。这场着汉服闹元宵活动,把张文君吸引来了。她家住华泾四村,是土生土长的华泾人。早些年华泾镇老人偏多,娱乐活动少。这场活动上,张文君结识到了不少新朋友。“现在国潮接受度高,穿汉服成为一种社交方式,有着相同对美的追求的年轻人通过服装来交流,结识新朋友。”大家同穿汉服,团结一心,传承传统文化。
这场活动背后的初衷,是华泾镇“更好服务年轻人,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的大文章。譬如试运营中的“生活盒子”,在文体活动、亲子、助老等基础上,特意在“爱心加油站”加入24小时便民服务,社区食堂加开了“咖啡窗口”。“可以满足全年龄段人群需求的不同服务空间与功能,用不断优化的公共服务来保障年轻人的创业就业。”徐汇区总工会副主席屠刚这样说。
未来,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建成,这一片区将有更多白领入住。华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田野介绍,随着轨道交通15号线开通,19号线、23号线、机场联络线等建设项目的推进,将吸引青年人才在此聚集。未来,随着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华之门、关港生命蓝湾等将超200万平方米的空间载体开放,高端人才将快速导入,“新产业”“新人群”“新城区”将是未来华泾镇的大趋势。“我们要做的是产城融合,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记者 王宛艺)
作者:卫中 单颖文 王宛艺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