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外企决定将中国“首投地”落在上海,而位于北外滩的一家律师事务所给出“一揽子”法律服务方案,成为其背后的重要推力;一众企业愿意将办公地点选在白玉兰广场,楼宇内配套法律供给成为重要考量;一间濒临“流离失所”的小公司最终能在原地办公,背后是虹口区首创的“虹馨·三所联动”法律调解机制提供保障……优化营商环境,除了比拼硬件条件,法律服务这一“软环境”建设也日益受到关注。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聚焦北外滩开发建设,虹口区司法局积极联动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相关单位,着力打造集公共法律服务、专业法律服务、法治研究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法律服务产业集聚圈”。通过提供高效、精准的法律服务,力争使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外企“首投”上海,为招商引资提供精准法律服务
比对了国内多个大城市后,某外企决定“首投”上海开设中国总部。在此前的犹豫期,位于北外滩的至合律师事务所给出精准法律服务,从而打动了对方。该律所高级合伙人沈静介绍,当前其团队主要提供有色金属行业国际商事法律服务这项“小众”业务。一方面,通过拟定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合约方案,帮助不熟悉国际法系的中国企业“敢闯”出去;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一揽子法律服务方案,让不熟悉中国法律的外企敢投中国市场。以这家外企为例,律所通过及时给予法律风险提示、提供商业决策方案等赢得了信任,并为后续保障外企在国内合规经营打下基础。
经常性换位思考,跨前一步提供精准法律服务,是虹口区打响“法律服务产业集聚圈”品牌的重要举措。一些“点对点”的法律服务,看似是解决个案问题,但从长远看“事事关系营商环境”。
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是虹口区的税收月亿楼之一。这里不仅律所林立,还有虹口公证处北外滩专窗这样的配套服务。良好的法治软环境,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亮点。虹口公证处主任祝维君坦言,来专窗咨询办理业务的多是楼内白领,问的也常是个人事项,但“闲聊”后也会产生新的业务方向。近期,公证处打算在楼内设咨询专场,将高频问题整理归纳后开设专题讲座,并联动相关部门推出更多“最多跑一次”“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我们希望把服务链条做得再长些,为人们提供更方便的选择。”她说,“方便了,大家就会愿意留下来。”
公司在“老地方”保住了,为助企纾困提供高效法律服务
忙碌在熟悉的办公室,员工们踏实了,企业负责人也安心了。半年前,这里一度人心惶惶——这是位于虹口区某商务楼内的共享办公室,企业通过“二房东”租了场地办公。去年,“二房东”一直拖欠商务楼租金,导致正常向其交租的十余家小微企业面临被扫地出门的窘境。小企业主们有的提前离场,楼内其他租户也开始找下家,营商环境很受影响。
依托“虹馨·三所联动”基层法治社会治理创新机制,商务楼属地派出所、司法所与律师事务所联合找涉事方多次恳谈,厘清矛盾焦点,在释法说理中形成共识。最终,“二房东”与商务楼提前解约,小企业主与商场直接签订租赁合同,公司在“老地方”保住了,商场也及时止损。
加强组织实施、形成工作合力,以问题为导向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是虹口区司法局打造“法律服务产业集聚圈”的重要一环。无论是跨前一步化解矛盾纠纷,还是提供各类“好办”“快办”的公共法律服务,都在为进一步助企纾困优化营商环境而努力。
去年,虹口公证处升级了远程视频申请银行贷款公证业务,颇受欢迎。原本,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需要双方在公证人员见证下面签,而有了区块链技术加持的“电子签名”,企业方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在视频中履行签字行为,再将签署文件用约定的快递件寄到公证处即可。从视频接通的那一刻,到公证人员拆封取出签署文件,全程都有录像为证,也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保障了过程的安全性和权威性。去年以来,这一业务帮助多家中小微企业及时融资成功,维系了公司的经营。
作者:单颖文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