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和修改法规121件、作出废止决定2件,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78项,组织执法检查35项……过去五年,一个个数字、一次次地方首创,是市十五届人大的履职硕果,助推着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五年来,浦东新区法规、长三角协同立法等新探索不断。前者聚焦“更高”,为浦东引领区建设与改革磨砺“法治利器”;后者聚焦“更广”,打破行政隶属,让资源要素跨域流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老小旧远”都有了更细化的法规法条支撑。从零星地块旧改、0至6岁托幼到乡村振兴,“人民之盼之嘱”化作法条予以固化。
五年来,全过程人民民主从首提地迈向最佳实践地。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扩围,从10个增至25个。这些立法点对92件立法提出建议14008条,其中1546条被采纳。
立法中体现人民意志、表决时彰显人民权利、监督中扩大人民参与。为做优机制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在4个专门委员会设立立法监督处。其中,连续两年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监督,推动32个部门出台配套政策192项。
高度:“立法试验田”助推“改革试验田”
用足用好“立法试验田”,上海落实国家战略,开辟法治化新赛道,结出累累制度创新硕果。
短短一年多,高效耕耘出15部“小快灵”的浦东新区法规,覆盖市场主体退出、智能网联汽车等经济民生领域,着眼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浦东新区法规的立法清单,紧扣创制性、变通性两大关键词。”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解释,一方面鼓励支持首创探索,释放市场活力。譬如,率先为无人驾驶的创新应用场景前瞻性立法;创设四类市场主体退出机制,降低企业二次创业的成本。另一方面,适度变通相关法规条款,用足用好现有立法资源。以化妆品产业为例,鼓励支持变通相关生产许可,支持化妆品企业探索个性定制、前店后厂等新模式。新的一年,浦东新区法规还将围绕新赛道、新领域靶向发力,聚焦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绿色新能源发展、加快全球资管中心建设等。
“立法试验田”不止于一时一域,更意在打通要素流动“断头路”,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的协同立法。
庞云华,成长于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工作在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常年过着“双城生活”。五年里,他有了一个新身份——金泽镇人大代表。搭上金泽镇人大这辆开设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的“立法直通车”,他将两地百姓的诉求集纳归总、及时上传。“建议增加统一的药品报销目录”……一条条建议被递送到地方人大,加速推进长三角民生领域的协同立法。
温度:“老小旧远”都有新规支撑
新年伊始,《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正式施行。将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合并立法,填补0至6岁托育服务在地方法规上的空缺,“上海首创”又开全国之先河。
至此,养老服务、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一江一河”……一部部反复斟酌、求取“最大公约数”的民生立法充分回应了关乎“老小旧远”的民生渴盼和诉求。“民生立法,不仅要立足百姓需求,更要在法律上厘清各主体间的权与责,充分考量落地实操性。”阎锐这样注解。
旧区改造,“天下第一难”。去年7月,上海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一块块“硬骨头”顺利攻坚破局,离不开承担改造总量近六成的城市更新中心的高效运转。但最初,“啃硬骨头”的机构也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
相关负责人许菁芸坦言,实践中,该机构既需突破政策壁垒、标准限制,还要兜住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一度压力很大。“《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出台后,我们成了‘法定机构’,明确了职责范围和资金来源,确保机构稳定运行,从而发挥出了更大效能。”
民主不是装饰品,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从规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到鼓励支持“村民”变“股民”,干货十足的一部部法规政策,破解民生“老大难”,让人民有获得感,生活有实实在在改善。
广度:全过程人民民主从“首提地”迈向“最佳实践地”
一部部民生立法、一次次创新探索,见证着上海从全过程人民民主“首提地”迈向“最佳实践地”。
五年里,“立法直通车”提质扩容,25个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进驻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家门口驿站。小小站点,功能从立法中拓展至立法前后,积极探索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
中山西路上一幢写字楼内“藏”着的叮咚买菜配送网点就是生动案例。由于大量生鲜食品堆放后产生异味,不少白领吐槽,“像在菜场工作”。眼看网点租约到期,对于搬迁与否,大家各执一词。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探索楼委会等议事平台,汇集各方意见,最终决定通过扩大面积、加装大功率排风设备等措施,减少干扰,最终留下了“楼门口”的便民站点。
不只是基层立法联系点。在上海,5552个“家站点”(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遍布黄金商圈、远郊乡村,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个“家站点”。它们犹如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百姓直连人大代表,探究解决个性问题、梳理集纳共性瓶颈。
天桥加梯,就是在“代表之问”的推动下整建制提速。在“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协商平台机制下,各有各难的天桥,找到了个案对策,归结出通用标准。被纳入上海市实事项目的首批38座人行天桥已完成加梯,进入最后调试阶段。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正是这座超大城市的为民初心。
作者:王嘉旖
编辑:钱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