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瑶家山村展新颜,特色的瑶族民居、平整的水泥路、多彩的民族墙绘引人入胜。 | 均资料照片
江水奔流不息,沪滇情谊深长。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以来,上海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方针,努力找准“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结合点。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去年起,上海与云南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扩展为云南全省。2021年,沪滇双方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衔接”主线任务,实现了“十四五”沪滇协作工作的良好开局。今年,沪滇协作干部人才选派力度越来越大,资金项目进度越来越快,招商引资强度越来越大。
这同样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山海之恋。今年春天,云南省对大上海保卫战鼎力相助、无私奉献,东西部协作谱写了动人旋律。
上海市第十二批援滇干部联络组组长、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边慧夏表示,为做好沪滇对口协作工作,上海援滇干部将继承和发扬“要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的援滇精神和工作态度,发挥“前方一群人,后方一座城”的资源和工作优势,最终实现“一次援滇行,一生云南情”的工作情怀。
未来,上海将与云南干部群众一道,在巩固成果、拓展协作、完善机制上共同发力,保持帮扶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围绕助力乡村振兴,创新产业协作、园区共建、消费帮扶、组团服务等方式,将两地协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沪滇将着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加强战略协同,在服务“双碳”战略中拓展合作空间,推动两地合作续写新篇章。
强示范,以乡村振兴精品引路
蓝天白云下的绿色山丘上,佤族风情的民房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蔚蓝的天空下闪着光,生活一派富饶与安详。
这里是临沧市沧源县上龙乃自然村。上海在此投入沪滇帮扶资金,实施产业路、村庄功能和人居环境提升,把1960年才回归祖国的中缅边境线上的阿佤山寨,打造成云南省第一批睦邻友好型边境小康示范村。
佤族大姐肖美英站在村口观景平台上,开心地说:“以前我家房子是用竹子和茅草当顶,下雨天怎么能不漏?如今生活就一个词——翻天覆地!”
国境之旁、鲜花盛开的村庄,亭台之邻、树影婆娑的人家,云端之上、若隐若现的山寨……这是促进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建设好美丽家园的有力举措;是维护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是筑牢祖国安全稳定屏障,守护好神圣国土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国家感召力,展示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载体。
“沪滇山海情,携手共奋进。”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蚌寨,记录着从贫困到富裕的村史亭中有这样一副醒目对联。上海援滇干部推动曼蚌与景莱、龙利、曼厂、曼掌的党建、产业、村貌联动发展,打造“一村一品”——有的聚焦做功能提升改造,有的专注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还有的围绕乡村旅游实施文化改造,避免了振兴手段的同质单一,让乡村有了造血功能。
▲黑山羊全产业链助昆明禄劝乡亲增收致富。
在广袤的彩云之南,上海援滇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整合使用援滇资金、政府部门资金和社会资金,聚焦某一特定示范村或示范区,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交通出行、供水保障、物流体系、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以精品引路,以示范带领,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滇西北的怒江州贡山县嘎拉博村,一幅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村间道路宽敞整洁,房前屋后栽种着各种蔬菜和兰花,一排排生态竹篱笆与传统特色的住房相映成趣。
在滇东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石笋村的边境集市覆盖境内外多个乡镇,旺季上千人赶集。如今,集贸市场场地硬化、摊位、边贸商铺正抓紧建设,农家超市电商平台正在组建……
云南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挖掘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弘扬先进民族文化、赋予新的意义和时代价值,是上海援滇干部长期思考的路径。
今年4月,位于普洱市澜沧县的班利村文旅园正式开园,一场盛大的文旅“大餐”如火如荼展开。近年来,沪滇协作按照整体打造、分步实施、压茬推进的长期帮扶策略,充分发挥班利村临近空港的交通地利优势和作为“摆舞之乡”的传统文化优势,采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振兴+动力提升”的综合帮扶举措,在帮助班利村实施道路硬化、雨水沟渠、人畜分离等项目的基础上,建设农特产品交易展示中心、文化舞台、文化传承展示馆等游客服务设施,对群众民族歌舞进行重新培训辅导和整体编排包装,让老百姓在农忙之余通过演出增加收入,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以民族特色、民族舞蹈、民族音乐为核心的文旅景点,借势文化旅游业拓展发展致富路子。
这些举措紧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人才振兴、文化发展、有效治理”的目标,促进云南乡村振兴破局、破势,步入发展“高速道”。
激活力,以共建产业园区造血
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上,云南咖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在上海,00后姑娘何维琦是dehome(德宏谐音)网红咖啡馆店主;在云南,她经营着一个占地4000亩的咖啡庄园。她发现,在德宏能看到越来越多上海精品咖啡店主的身影,“都是亲自来采购的”。成为店主后,她更清晰感受到,终端消费如何切实反哺产业链上游升级。
云南咖啡一直不缺品质,但只有实现产业链升级、走上精品化发展之路,才能更加健康持续发展。上海,除了给产业链上游赋能之外,还能向产业链深处进发——作为国际贸易中心,优进优出的外贸发展格局已在上海基本形成,上海能带动云南咖啡更好走向海外,并最终形成新的产业链,辐射相关产业,从而完成一场咖啡精深加工的“工业革命”。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云南当地特色产业,沪滇协作全力打造“种养—提质—冷链—物流—采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蔬菜大棚、冷库扶贫车间、道路建设等协作项目从图纸走进了现实。如今,“让青豌豆从种子到餐桌成功跨越3000公里”的美丽故事在保山市施甸县已传为佳话。
沪滇协作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关键路径,坚持优势互补,强化产业协作,推动产销对接,延伸骨干产业链,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沪滇产业协作新格局。值得一提的是,两地共建产业园区,把上海成熟的营商环境、招商政策、管理经验引进来,用市场化的手段吸引更多企业入滇发展。积极推动企业落地,实现沪滇两地产业互补、人才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截至今年10月底,沪滇两地已共建产业园区67个,其中农业产业园37个,引导入园企业129家,入园企业实际到位投资额8.12亿元。
▲“组团式”医疗帮扶帮助当地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在上海各界的努力下,结合《上海市人民政府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开放协同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框架协议》,大项目、大龙头、大合作纷纷落户云南共建产业园区:立足资源优势,上海鹏欣集团与云南签署打造千亿级肉牛产业合作协议,引进海外优良肉牛种群,在昆明、临沧、保山、德宏、普洱、红河、昭通等地进行产业布局,积极打造“高原肉牛产业示范园区”。提升产业能级,临港集团与云南签署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框架协议,规划建设临港昆明科技城,未来这里将成为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显著作用的东西部协作先行园区与示范园区。
从平台建设、投资促进、管理提升、产学研结合、产供销拓展,到共建产业园区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因地制宜寻突破、数字赋能搭平台、“四权分立”强管理、租金累进稳增长、“一园N片区”,在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收、吸纳农民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大理州祥云县申洱花卉产业园区便是园区新模式的探索之一。基地采用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立体种植布局、精准水肥管理,以“粮食作物+玫瑰花”立体种植模式和“粮食作物+菊花”应季轮作种植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效益。同时,园区采用“沪滇协作+政企合作”的投资模式,不仅有上海对口支援资金和当地财政资金的投入,又有上海企业投资参与和运营管理,实现各方利益紧密结合。
有了好产品,销路也不用发愁。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聚焦产品、渠道、市场“三端”发力,不断做强产业链、做宽流通链、做强消费链,扎实推进沪滇消费帮扶,昭通苹果、临沧坚果、宾川葡萄、石屏豆腐、寻甸牛肉等一批地域性强、辨识度高、质量有保障的产品在沪上赢得了口碑。2021年已实现销售云南消费帮扶产品53.7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并创历史新高。
促共赢,以智力人才培养传续
在东华大学举办的非遗研修班上,不时有来自楚雄州的彝族学员出现。作为彝家人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彝绣传承人和东华大学学生、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学生结对设计;从课堂教学到爱心市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展演,从学术研讨到公益讲座,“非遗传承人+中外设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多方位、多角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研究,为彝绣产业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近年来,沪滇协作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通过聚焦专业人才、特技人才、适配人才、技术领军人才、农村电商人才等“五类技能人才”培育,促进沪滇劳务协作再上台阶。
与此同时,干部的培训交流机制也在不断深化。去年年底,丽江市发展优化现代产业体系专题培训班在上海财经大学顺利举办。培训通过邀请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大学知名教授,开展讲座。有当地学员直言:“研修让我感觉到了差距,比如现代知识的匮乏、知识结构的老化、信息化应用能力的不足等,深感到压力,增强了学习动力,提升工作能力。”
沪滇两地积极选派优秀干部进行双向挂职锻炼、对口交流培养,增长云南当地干部和挂职干部的管理能力、先进理念,为今后做好云南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自1996年沪滇协作开始以来,上海援滇干部、人才进行了七轮增派。
今年以来,根据中央“三农”工作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等要求,上海进一步增强援滇力量,新选派援滇干部85人,“组团式”帮扶医生50人、教师141人,在一线的援滇干部人才目前共有700多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教育卫生一直是上海的强项,也恰恰是云南最急需帮扶的领域,上海积极深化组团式帮扶发展新模式,坚持“市区统筹、条线落实、街镇补充”,2021年,遴选了10个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试点,动员了35家学校结对云南38家学校,48所医院与云南35所医院结对,将好经验和好做法扩大到结对的学校、医院,为今年组团式帮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浦区消防救援支队迎来了新招录的一批专职消防员,他们之中有多名来自云南丽江。
日前,昭通市盐津县人民医院DSA诊疗中心,在新华医院援滇医生的带领下,成功开展了该院首例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介入手术。这样的首次,是组团式帮扶昭通民生事业的一个缩影——一年多来,上海9家医院结对昭通11家医院,加强医生互派、帮建专科、远程诊疗、建设“医疗影像云平台”;组团上海教师、医生40余人集中帮扶昭通市10个县级学校、医院,通过播撒种子的方式带动区域公共服务发展,提升技术水平。
上海帮扶团队还积极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搭建远程协作平台,实现远程“互动、互学、互助”。同仁医院以上海市白玉兰远程医疗系统为载体,以影像科X片、CT片、心电图为切入点,帮助红河州金平县医院进行远程读片会诊,进一步实现远程查房、会诊、疑难病讨论等医疗互动。在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上海不仅派出了一线帮扶团队,而且成立了“大后方”团队,将通过线上等方式给予更多的帮扶。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多年来,上海把对口帮扶当作“自家人”的“分内事”,在消费帮扶等工作中“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今年春天,云南省派出1200多名医务人员奔赴上海抗疫。在沪滇间近3000公里的公路上,时常可见满载蔬菜、水果、药材等特色产品的货车上的标语:“山海情谊厚,沪滇一家亲”。
数不尽的暖心事,道不尽的山海情,沪滇携手踏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写满了美好和希望,两地人民的心被紧紧地连在一起。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赵征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