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海派、江南三大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文艺范、烟火气、时尚潮涌动在大街小巷,城市精神品格进一步弘扬,城市软实力进一步提升。”这是今天(8日)举办的2022城市文明思享会上,与会者描绘的图景。
今年的城市文明思享会以“文明之城,中国式现代化的注脚”为主题,与会者热议探讨:如何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下,进一步推动上海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以此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更好展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双向奔赴”
“二十大报告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以概括和强调,既凸显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也进一步鞭策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潘敏表示,特别是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加需要我们深刻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深刻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更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双向奔赴,彼此赋能。
“文明之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既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也要做好文明之城的创建者,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形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精髓,始终指引着上海文明之城建设的前进方向。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城市文明程度最集中和深刻的呈现。”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郑崇选表示,近年来,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质更加彰显,文化品牌标识度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也不断提升。未来,应进一步激活文艺原创的源头活水,打造上海文化原创标识;凸显不同城区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空间文化功能;营造各种类型文化新场景,赋能城市更新文化新内涵;增强上海叙事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在推动“三大文化”融合发展、共生共荣中,愈益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神韵魅力。
“每一位上海市民都要做好榜样”
在圆桌沙龙环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徐皓举了身边的例子:现在市民的需求和以前的需求的确有了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市民的需求从台下走向了台前,不仅仅满足于做学员或者观众,希望有更多的形式能够走到舞台上和大家交流和展示。另一方面,市民希望通过反哺的形式来反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反哺我们的社会。群艺馆建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今年招的122名文化志愿者中有92%是中青年,92%的中青年中有70%是群众文化长期服务的中青年学员和粉丝。
土耳其担保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诺扬是长宁区寻访团的一员,之后又加入上海市寻访团,“108人中我是唯一的一名外国人”。诺扬语气中带着自豪,这期间他也见证了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他也更能够感受到:包括他在内,每一位上海市民都有这个责任,为来上海的人做好教育、展示,开阔眼界的榜样。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葛天任在点评中提出,从文明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是基础是前提,但精神文明则是灵魂是方向,二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维度的两个面向,相互交织影响,缺一不可。面向未来,上海要形成和塑造卓越的世界级的城市文明,就必须在这两个面向的交融互动之处展开,要更加开放、要更大勇气、要更大步伐迈向人民之城、公正之城、繁荣之城。
本次活动的举办地上海社会科学馆是全国第一家完全面对公众开放的综合性社科场馆,该馆首次在地理空间上实现了社科界学者、学会和学术成果的联合,具有标杆作用。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上海社会科学馆学术志愿者服务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揭牌仪式。
本届城市文明思享会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解放日报社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
作者:王宛艺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