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短租管理怎样捋顺,旧改如何守护家庭亲情,小餐饮标准化建立,外滩滨水区大客流管控……市域范围内,社会治理的一关一隘都牵涉着居民实实在在的幸福度与获得感。
黄浦区,是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是党的诞生地所在区,区位重要、人流密集、要素复杂,各类市域社会治理课题,也都在此集中显现。日前,黄浦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名单入选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诞生了20家来自区职能部门和街道的优秀成果奖候选项目代表,20个案例面向专家评审进行了现场展示,在问答交流中取长补短、借鉴经验,将新思考带回各自“试验田”,持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级。
进行公开展示的20个案例,分别聚焦短租管理、商圈多元调解、小餐饮标准化、旧城区改造、加装电梯、未成年人保护、大客流管控等民生实事,充分展现了黄浦区在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体制,通过强化法治保障、科技赋能不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上的创新精神和努力成果。
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黄浦区建立了以共建为基础、以共治为关键、以共享为目的的组织架构和组织方式,形成了高位统筹、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的工作格局,在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制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黄浦特色、凸显市域特征的典型案例。
以外滩为例,这里是城市原点,岁月沉淀之下,日子过得分外稠密,物理空间逼仄,化不开的人情味弥漫其间。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创新,从而在全市大体量旧改基地宝兴里地块上,实践探索出一套能把情法理都讲通的群众工作方法,至今仍然在不断发挥溢出效应。以城市更新作为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的突破口,逐步构建起强化法治引领、多方参与的贯穿旧改全过程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
这里也是上海最繁华的街区所在,几条马路开外就是有着“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的南京路步行街。几乎是同一时间,南京东路商圈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成立,法官们尝试直接将案桌摆到市场上,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多元、便捷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与相关职能部门合力化解消费纠纷,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也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用心用情用力,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探索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活动由黄浦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黄浦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黄浦区地区工作办公室联合主办,旨在通过抓典型、树样板,推动试点中创造更多鲜活经验,充分展示近年来黄浦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丰硕成果;最终评选出黄浦区市域社会治理“十佳案例”,促进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扩大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全区市域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努力实现“黄浦之治”由“盆景”向“森林”的延伸和提升。
据介绍,黄浦区正全力迎接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合格验收,今年是收官之年,更是奋进之年,既是终点,更是新的起点。
黄浦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项目一览:
公安分局
黄浦公安分局依托近年来智慧公安建设的成果,面对外滩这一开放式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安全管理的风险形势和客观需求,在实战中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城市治理的工作措施,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大客流智慧管控“黄浦模式”,确保了节假日和重大节点期间,黄浦区外滩滨江段这一世界级城市会客厅的始终平安有序。
区城管执法局
为了规范居住房屋短期租赁行为,保护租赁当事人和相邻业主的合法权益,区城管执法局通过多次调研、论证和意见反馈,起草制定《黄浦区居住房屋短期租赁管理办法(试行)》。从法治层面明确了居住房屋短期租赁的定义,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内容及执法职责,同时从治安、物业管理、登记备案、互联网平台、风险防控等多方面着手给予指导,有利于推动发展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房屋短期租赁,维护城市公共秩序,助力经济发展。
外滩街道
外滩街道以城市更新作为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的突破口,探索发展出了强化法治引领,扎实化解社区矛盾的“旧改多元调节机制”。2020年外滩街道的“申城第一居委”——宝兴居委打造了党建引领旧改的群众工作“宝兴十法”,为旧改工作“换挡提速”。近年来,外滩街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研判,对症下药,逐步建立起了多方参与,贯穿旧改全过程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通过法律宣传、多方参与的形式,近一年来,历史性地完成了6个地块,共计7373证居民的征收任务。下一步,外滩街道将持续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工作,推动平安中国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豫园街道
豫园市场内各种经营、消费行为活跃,矛盾纠纷也不断增多。为了维护豫园市场良好的经营环境,2009年,区司法局、豫园街道牵头组建豫园小商品市场人民调解工作室;2012年,成立豫园市场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将调解工作站扩展到市场和商圈。实践中,豫园市场人民调解建立起“1+2+X”纵横联动的组织架构,创新了有市场特色的工作机制,探索出符合豫园特色的调解方法,取得了“小纠纷不出工作站、大纠纷不出中心、疑难纠纷不出市场”的工作成效。
区市场监管局
黄浦市场监管局秉持“食安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于2017年起探索具有黄浦特色的小餐饮管理机制,先后制定区级标准《小餐饮单位管理规范》和《黄浦区小餐饮店标准化管理评估及奖励实施细则》。五年来,共有2560户小餐饮通过标准化改造评估验收,其中1479户申请奖励,合计发放奖励1192.5万元。今年,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以“黄浦经验”作为基础,推动小餐饮监管再升级为地方标准,现已审评立项,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老西门街道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地处上海中心城区,辖区内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成片,属于旧城区改建的重点区块,在旧改征收工作推进中发现不少难点:家庭矛盾纠纷引发征收款无法合理分配;个别居民对征收政策和补偿款总金额不认可;少量居民对房屋相关部位面积认定存在异议等,不少个案陷入瓶颈。对此,老西门街道立足现状,整合区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人民调解等多方力量,与征收事务所积极合作,以“西门策略”将法治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开进社区,高质量、高效率推动旧改征收工作,构建群众满意的旧改新格局。
区教育局
智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是体现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在黄浦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黄浦区教育局结合教育系统自身实际,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抓手,有力推进现代科技与校园安全治理深度融合,扎实构建黄浦教育系统校园安全智慧管理平台,聚焦校园安全数字化改革,深入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各项行动,着力提升全区校园安全现代化治理效能,全方位筑牢黄浦校园安全防线。
区妇联
黄浦区妇联积极回应新时代家庭的新需求新期盼,切实构建以“五大空间”为引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形成加强黄浦区家庭教育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注重连点成线,一体化打造公共空间;二是凸显红色底蕴,多元化营造文化空间;三是注重项目运作,高质量拓展社区空间;四是创新宣传渠道,多平台架构“网络空间”;五是培育专业力量,整合式推进“智库空间”。
半淞园路街道
耀江版《住户守则》是基于破解社区治理难点,提升社区治理实效的需求,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系列对策。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村规民约”,对社区生活的每个方面都约定得非常细致,每一条款都有法律文本出处,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示范性公约蓝本。调处矛盾过程中,它让涉事各方在权责边界,处置标准等方面有一个可共同遵循的准则,迅速达成共识,解决社区治理难题行之有效。《住户守则》荣获了2017年中国(上海)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案例最佳案例殊荣。
南京东路街道
2018年,南京东路街道正式推出商圈线上一站式调解平台。该平台集在线申请、在线受理、在线调解、在线回访等四大功能于一体,对商圈内的消费纠纷、简易劳动争议、贸易或服务合同纠纷调处实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通过区域统筹、资源整合、各方联动,形成“上层以提高指挥协调为主,中层以提高联动反应为主,基层以提高预防化解为主”的商圈矛盾纠纷化解模式,是“数治”时代人民调解工作的升级和创新。
小东门街道
小东门街道是拥有700多年历史的上海老城厢发源地之一,拥有3.4公里的黄浦滨江岸线,是外滩金融集聚带的主要承载地。滨江岸线贯通后,辖区东、西部二元结构越加明显。面对老城区、沿江新型社区和商务中心区“三区结合”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街道党工委在优化党建工作机制、拓展党建服务效能、搭建自治共治平台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凝聚区域化党建单位力量融入社区治理,积极打造具有东门特色的滨江党建新气象。
区检察院
黄浦区检察院深耕检察职能,以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近20年的黄浦区政法英模代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团队主办检察官莫苇菁先进工作事迹为原型,创新打造“莫阿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品牌,围绕执法司法办案核心,凝练六个“莫字诀”,立足品牌创设推进的发展新起点,打造“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格局。
区法院
黄浦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加强诉源治理,设立南京东路商圈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跨前一步把审判延伸至市场前沿,为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多元、便捷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与相关职能部门合力化解消费纠纷,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也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及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区司法局
黄浦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市部署要求,通过建立黄浦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推动各街道法治建设委员会实体化运转,落实“三大规划”,构建依法治区“主干线”;针对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一“学”二“用”三“考”,明确法治建设“标准线”;提炼实践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依法治理“风景线”。在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不断发力,推动黄浦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淮海中路街道
淮海中路街道是党的一大会址所在地街道,辖区内拥有淮海中路、新天地等著名商圈,共有商务楼宇32栋,企业3600余家,工作人口8万余人。街道为了深化推动商务楼宇创新治理,守护好党的初心始发地的一方平安,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聚焦平安楼宇创新治,着眼科技赋能有效防,注重机制创新促长效,持续探索形成商务楼宇治理“淮海经验”“淮海模式”。经过实践,平安楼宇创建从2020年93.8%上升到如今的100%,三年来共清退类金融企业86家,新天地获评2021年度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五里桥街道
在人口日益老龄化、用地资源寸土寸金的当下,五里桥街道践行着“三会”制度这一上世纪90年代传承下来的法宝,推进辖区内既有住宅电梯的安装,扎实为更多老年人提供起居生活的便利,安享幸福晚年。加装电梯事关居民回家的最后一步,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通过加装电梯,街道用情用心,搭建平台,激发了社区沉默的大多数参与到了社区治理当中。五里桥街道以党建公转带动社区自转,依托“三会“制度,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
区城运中心
按照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的要求,凸显区城运中心枢纽和综合平台功能,做实街道城运中心是前线指挥所。进一步细化管理颗粒度,向第四层级延伸,配齐做强街道城运工作站是“四早、五最”的一线实战主阵地。以最小管理单元治理为抓手,向第五层级(社区、楼宇)拓展,健全完善街、站、居(社区、楼宇)跨级响应联动处置闭环管理,打通城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高效处置每一件事,推动各类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相互协作、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作者:周辰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