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航天担任轮值主席,汇聚了航空、船舶、电气、仪电等肩负“大国重器”的央企国企领衔,闵行区今天诞生了一个重器“莘”方阵发展共同体,旨在探索推进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在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集结经济发展多主体,推动央企国企领跑、机制保障助跑、助力企业伴跑,形成国内乃至国际竞争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闵行区莘庄工业区深耕制造业27年,在发展过程中,上海航天、中船重工、上海电气、上海仪电等历来承担着国家重点发展任务的央企、国企一直是园区发展最坚强的基石。与此同时,随着这些企业成长起了一批同样有着家国情怀的创新型民营企业。今年全市前100 硬核科技企业,莘庄工业区有4家入围,分别是思源电器、思源清能、拓璞数控、兆维科技。
目前,莘庄工业区已入驻各类研发机构106家,拥有专精特新企业111家,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功申报多个国家重大基础科研项目,在载人航天工程、登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等重大项目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借助龙头企业的技术储备与规模优势,推动园区内更多的创新企业成果落地,链接更多的创新项目市场转化,打造“国之重器”优势产业创新高地,释放更强大的产业集群动能。
“多年的深耕发展,莘庄工业区已经逐渐成长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地、高端制造的集聚地。”莘庄工业区党工委书记曲峥介绍,通过国企带民企、大企带小企、党员带群众,打造重器“莘”方阵,构建发展共同体,既符合园区新发展阶段的实际,也是在踏踏实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有信心、有举措,与所有企业一起携手共同扛起重器‘莘’方阵的发展大旗。”
机制保障助跑
据介绍,莘庄工业区重器“莘”方阵发展共同体由9家单位共同发起,并采用轮值主席制,轮值主席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为“轮值主席”,共享资源、共建阵地、共育人才。
为了让成员单位进行更精准的对接服务,莘庄工业区组建了链动服务、金融服务、创新服务三个专委会,推出需求、项目和资源3张清单,充分放大党建的平台效应。
链动服务专委会是依托区级虹领服务团力量,组建工业区链动服务团,优化“企业吹哨、干部报到”工作机制,遴选首批9名园区党员骨干“一对一”定点服务9家成员单位,开展1人定点服务、5人组团答疑和9人聚力帮扶,构建高效政务环境。
金融服务专委会则是在区级金融服务专委会的支持下,建立金融服务常态化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纾困助企力度,聚焦重点项目、科技创新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助力金融机构精准服务企业融资需求,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
创新服务专委会则是以工业区特色孵化平台和文创示范园区为载体,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提供个性化、低成本、全方位、全周期的高效创业孵化服务,助力创新项目提高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化能力,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
此外,莘庄工业区还设立了协同创新中心,让有意愿的企业更好地找到生态链、找到合作伙伴、找到发展机遇。
助力企业伴跑
“我们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军事数字化仿真技术开发的科技企业,旨在研发自主可控的国产化军事推演仿真平台。”在活动现场,上海卡索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赵秀锦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公司“虚拟战场分布式仿真平台”,“通过产业集群党建带动,希望未来为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领域,提供预演评估、测试验证、模拟训练和国防教育方向的解决方案。”
莘庄工业区打造“用、产、学、研、媒”的创新合作系统工程,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用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新变化,在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等环节进行系统合作。通过实现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应用的对接与耦合,促使传统产学研结合在实践上再一次深化。
据介绍,闵行区枢纽党建?在线会客厅专门开设莘庄工业区频道,结合工业区实际打造党建引领“用产学研媒”一体化云端枢纽平台。在线会客厅?莘庄工业区频道围绕重器“莘”方阵发展共同体主题,开设嘉宾访谈、线上培训、在线论坛、政企对话等功能板块,推动产业链上企业资源统筹集成、融合共享。
闵行区委书记陈宇剑指出,制造业是闵行的“立区之本”“兴区之器”“强区之基”。长期以来,闵行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区”不动摇,“四大金刚”“五朵金花”在新中国发展史上留下璀璨印迹,航天城至今仍饱含着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航天、航空、船舶、电气等“大国重器”纷纷扎根闵行,成为闵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战略支撑,推动闵行先进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陈宇剑要求,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推动重器“莘”方阵发展共同体行稳致远、蓬勃发展。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党建工作有效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为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要不断优化工作思路,做好长效机制保障,通过共同体平台,促进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供应链稳定和创新链延伸,持续吸引吸纳更多区内外企业加入共同体,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要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带动作用,持续完善成果转移转化生态服务体系,推动大学、研究机构与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人才高密度、高效率有机融合,努力形成共生、内生、共融的科技创新生态。
作者:戎长春 祝越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