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赶集去”,道尽沪郊老集镇的往日辉煌。时光荏苒,居住密度高的老集镇“城中村”,旧改动迁成本大、难腾退,停驻在了旧时光。弯弯绕绕的开放式街巷犹如迷宫,飞线充电、群租乱象屡禁不止,居住舒适度更无从谈起。
随着上海“两旧一村”改造提速,困扰“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政策等瓶颈在实践中被逐一攻破。作为近年来宝山区“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之一,杨行镇老集镇杨泰路东侧(东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进程加速。
继8月2日东街村首户签约,8月14日湄浦村、西街村启动签约以来,目前已有934户居农民签约,签约率达99.4%,动迁工作有望年底前基本完成。
这两天,村民们在签约办公室进进出出,眼中满是对新生活的希冀。
为老店延续技艺,村民定心签约
“签约后一个月内要搬走,今年的羊肉不能做了。”看着眼前这栋由自己一砖一瓦搭起的老房,70岁的陆宝兴有些怅惘。
本地饕客都知晓,东街村“藏”着一间祖传羊肉小店。自家作坊模式,做的是熟客生意,这两年,小店声名在外,还有不少外区居民慕名前来。
原本每年9月至来年3月,是小店生意最好的时候。羊肉店如今由侄子小陆接手,销售放在集贸市场,加工则在自家老宅。按照祖传秘方一道道工序加工,不添调料、不用老汤,还原羊肉本味,这是陆家羊肉一直遵循的老方法。眼看改造后要搬去楼房,羊肉加工作坊没了生存空间。最初,陆家很纠结。如果小店就此关张,近百年的制羊手艺或许就此失传。
这两天,老陆总习惯去签约咨询办公室蹲守。不闹不争,就为了向驻守在旧改指挥部的老熟人——村民小组组长们“倒倒苦水”。老陆说着心中的纠结、难舍,小组长们集思广益帮忙想对策。商讨中,陆家羊肉的存续方案也出炉。有人说要申请非遗争取资金支持,有人主动帮忙寻找加工地点。传承了百年的“杨行羊肉”,有望延续舌尖记忆,老陆就此定下心签了约。
“一房一策”说透情理,告别“遗憾”
对于东街村的留恋,72岁的蔡国忠也感慨万千。
“系好皮带、夹着公文包,出去谈生意不要太‘扎台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集体办厂风靡。靠着紧挨着宝武钢铁的优势,东街村也办起了自己的合金加工厂。效益好的时候,一年雇了几十个人。蔡国忠就是当时的厂长。
年轻时的他,雷厉风行。靠着眼光和魄力,很快为厂里积累了一批忠实客户。但也正因忙工作,错过了办理自家宅基证的窗口期。这让蔡国忠一直懊悔。此次“城中村”改造,放大了这一“遗憾”。由于没证,老蔡一楼的几间自建房最终无法认定,直接影响了安置房的选择。更难过的,还有心里的落差感。辛劳数十载,曾经兜住邻里生计的老厂长,如今却还要为自家的动迁安置费用发愁。
与老蔡一样,遇上旧改,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比如,有居民家中老宅有百年历史,本以为历史越久评估价越高,无奈却因木质结构价格较低。
对于各类特殊情况,项目指挥部直接划出了一个会商小组,并拿出“一房一策”。“一家家啃、一家家定方案,尽最大可能让各方得到满意的结果”。杨行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斌说,满意的前提是公平公正,将情与理都说透,居民们是通情达理的。
在经办人反复拿出政策一遍遍厘清利弊关系后,老蔡虽有委屈,也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政策也充分考虑到我们的利益了,有改造机会要珍惜。”老蔡开始为女儿做打算。等顺利拿到安置房,他准备替女儿置换一套大一些的房子,一家人住得近些,外孙女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爱种绿植的老蔡说,“搬新家后还要拾掇个简易花房。”
打造活力新街区,年轻人与村民相融相生
首户居民签约后,安扎在村口的签约点咨询人数变多。71岁的庄培娣依旧淡定,“我再等等,人少些再去”。
毗邻江杨批发市场,租金低廉的东街村成了外来人员租住的首选。租住庄阿姨老宅的,是一对40多岁的山东夫妻。名义上是租客,但经年累月的情分早已如家人。知晓改造落定的那一天,庄阿姨忐忑地将消息告诉对方。虽然心里不舍,“早点知道、早找房子,还能多些转圜余地”。没想到,对方的回答却很坚定,“你们什么时候搬,我们也什么时候搬”。
其实,庄阿姨和这对租户也期待着未来能以另一种方式“共居”。与简单改造项目不同,东街村改造项目,正因为采用“规划先行、分期进行”的旧改模式,使得改造中的绝大部分资金实现“迅速回笼”,也确保了当下项目改造后随即可开展新的建设。据悉,这里未来将打造成“活力街区”。这也意味着,这里将置入更多商业载体、产业功能,实现更长远的“职住平衡”。“希望未来还能住在附近,经常见见面,”庄阿姨如此期待。
改造后的东街村,多元丰富的公共服务配套也将吸引更多年轻人。根据方案,这里将配套4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中,同时还将配有9条市政道路、3条河道等。
根据“上海2035”总规,地处宝山中部的杨行,将作为上海主城片区组成部分,定位于行政商贸、文化体育为特色的地区中心,北上海城市副中心核心功能承载地。伴随本轮动迁改造,杨行还将突出“1号线活力科创带”规划布局,与友谊西路南侧“国际元数创港”南北呼应,打造融合产业发展、活力生活、商务配套一体的综合社区。
从五湖四海来这里闯荡事业的年轻人,都能与村民们相融相生,迸发出新火花,书写着新故事。
作者:王嘉旖
图片:赵立荣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