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公交司机身体突发不适,迅速告知乘客们下车;一群热心市民见义勇为在车辆落水后相继协助救人。意外发生的一刻,素不相识的他们挺身而出、同舟共济。当“6·28”公交事故见义勇为群体代表走上颁奖台,掌声雷动,“2022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至此全部揭晓。
12位先进个人和集体中,有道德榜样、抗疫先锋;科研团队、行业模范……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台上的他们,也是2500万上海市民的缩影。在极不平凡的一年,他们执着坚守、逆行而上,无私奉献、坚强奋斗,用实际行动书写城市精气神和软实力,点点微光让人民城市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驾驶员老王正康复中。”现场,“6·28”公交事故见义勇为群体中接力救援的连福惠向大家报平安。“这场事故无一伤亡,因为在这座有爱的城市,善意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播散在每个人心里。”
科研攻关:“时间太宝贵,必当急先锋”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少不了一群“追光者”、急先锋。
超短超强激光,各方竞相追逐的顶尖赛道。“时间太宝贵了!工作累了,我们就在躺椅上眯一会儿,醒了继续实验。”凭着这股自立、自强、自主劲儿,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羲和激光装置”项目攻关团队打破技术封锁和国际垄断,建成世界首台10拍瓦激光实验装置,打破最高激光脉冲峰值功率的世界纪录。这一领域,中国由“跟跑者”变为“领跑者”。
今年3月29日,我国首型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飞向苍穹。将
“中国”刻入星辰大海,是航天人的浪漫——研制团队在国内首次突破了固液捆绑、发动机健康诊断、无人值守等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航天固体捆绑火箭和太阳同步轨道4吨左右运载能力的型谱空白。
始于梦想,成于实干。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R929副总设计师、复材中心副主任孟庆功,带队突破国产大飞机设计一系列难点,助力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战“疫”期间,又冲锋一线、服务邻里,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作为守护高铁安全运行“特殊医生”,中国铁路上海局上海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工班长张华钻车底、进车箱、登车顶,领衔完成了长三角首列和谐号、复兴号动车组高级修自主调试任务,创造了零差错调试动车组500余列的记录,率先攻克30余项关键部件核心技术。
守护城市:化作“螺丝钉”默默奉献
与这座城市相携相守,这群“守卫者”的担当让老百姓眼前一亮、心中一暖。
一走进诊室,至少6个小时不起身、不喝水、不上厕所,只顾刨根问底追查每个病人的病情,还得了个外号——“胡尔摩斯”。这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感染管理科科长胡必杰。在历次重大传染病防治战中,他始终冲锋在前、坚守一线。
虹口区嘉兴路街道香港丽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苗曾服役16年,是“南京路上好八连”部队里的“霓虹哨兵”。疫情期间,“兵支书”带领居委会干部值守办公室,全天候服务社区,形成党建引领下的“楼组分类、项目分解、任务分领、经验分创、责任分担”工作法。现在,那套工作法也延用至日常的基层治理中。
还有黄浦区老旧小区“战疫者”群体,上海青联社区代配药品专项志愿行动队等,抗疫最吃劲的时候,他们就是无数基层干部、志愿者们的缩影,如同一颗颗“螺丝钉”,牢牢钉在各自岗位从不退缩。
凡人英雄:“善意就像蒲公英的种子”
人民城市,“人”字结构是相互支撑。上海的城市魅力,不仅拥有高度和速度,更在于拥有温度。
腿勤嘴勤,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天山路派出所二级警长孙礼钢服务社区8年,手机成了24小时接听的“个人热线”。他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优化200余个小区监控点位,自创独居老人走失快速响应机制和智能预警模型;创建上海首支“百人反诈宣传队”,辖区电信网络诈骗接报既遂数连续3年下降。
“每年2/3的时间用来接公益案件——10余年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00多起、接待超过15000名受援人”。上海市法律援助中心“小张律师”张玉霞成立了“张玉霞未成年人工作室”,为数百名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和心理援助。
温暖无数身边人的,还有韩颖,带领团队为盲人制作无障碍电影300多部,通过数字渠道推送至全市社区,帮助视障观众平等融入社会文化生活。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