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庆丰收迎盛会”,全国各地广大农民群众欢欣鼓舞尽情享受自己的节日,共庆丰收、共享喜悦,以丰收的硕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郊区涌现出一批90后“新农人”。如今的乡村也是大有可为的一方热土,乡村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新农人”的加入增强了乡村发展动能。他们有超脱传统农业的眼光和智慧,用青春和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事业,“播种”新理想。他们扎根农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如今也迎来了自己的“丰收季”。
“葡萄达人”:子承父业,不断挑战栽培新招
在金山区吕巷镇,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葡萄大王”——上海施泉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玉金,他种出的葡萄不仅屡获金奖、获得市场认可,还让当地甚至长三角地区的果农成功致富。如今,他29岁的儿子卢俊杰,也成了一名拥有8年葡萄种植经验的能手。
卢俊杰大学期间便利用闲暇时间到自家的葡萄园帮忙,向父亲、向果田内的工人学习葡萄种植技术。“我的父亲种植葡萄20多年了,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对农业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毕业那年,他毅然选择回到吕巷耕耘一片果田。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2020年,卢俊杰与合作社技术团队一起,开始研究新的葡萄栽培模式——一种可以采用机械化栽培的葡萄设施和栽培架式,在小范围使用成功后,2020年底新建双膜覆盖8440型改良大棚3万多平方米,大棚采用自动化设施控制温度,当达到设定温度值后,大棚会自动开启或关闭,仅此一项,在春季葡萄管理中,就可节约25%人工。
除了研究种植技术,卢俊杰和妻子还负责网上销售。他不仅卖自家葡萄,也帮助周边年迈的果农一起销售。
或许是常年接触土地的原因,卢俊杰给人的感觉是精明能干,这些年,他主持的葡萄新品种“申华”“浪漫红颜”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阳光玫瑰”葡萄无核化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获评金山区科委的科普特色项目并通过验收,个人也获评2021年度上海葡萄达人的称号。
“粽子大王”:跨界种玉米,打开种田新世界
在古镇枫泾,陈勋不久前带着农人们冒着高温采摘今年首批玉米。采收完,这批有着上海农业科学院“血统”的“申科甜1号”就被装车送进陈勋自己的食品加工车间,制作成开袋即食的玉米棒。“忙完粽子忙玉米”,这是陈勋的新尝试。
1991年出生的陈勋在大学时就开始接触电商,2016年,当粽子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枫泾古镇景区时,他嗅到了另一种商机,萌生了在网上销售枫泾粽子的想法。当时,他注册营业执照,开起粽子网店,联合有经验的“老师傅”一起将枫泾粽子销往全国各地。回乡创业期间,陈勋将传统手工制作的粽子带进生产车间,实现半自动化生产,产能一下达到每天3万多只。他也成了上海枫乡食品销售有限公司负责人,更是“枫泾粽子”第四代传人,如今肩负着振兴上海老品牌“叶聚兴”的重担。
但过了端午粽子热销期后,厂房各个设备开始闲置,而那时春播的玉米恰好成熟,可以取代粽子。2021年,陈勋引种了一小批“申科甜1号”,他用现有的生产车间摸索合适的加工方式,制作出几千份真空包装玉米棒,一推上市场,销路就非常好。今年春天,他与枫泾镇盛新村、下坊村和泖桥村的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由农户们种植玉米,他帮忙一起收割,并负责收购、制作、销售,探索出种田新世界,对农户来说也实实在在增加了收益。
“稻米青年”:立志让本地农产品“触网”出村
1994年出生的陈建宇,是上海盛致农产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金山朱泾镇的这片田野里,他已经顶着草帽干了8个年头。
盛致公司在陈建宇的父亲手中起家,最开始经营大宗原料,2013年开始在当地进行大米种植和农产品收购,也是从那时起,陈建宇一家“扎进稻米产业”的信念初定。之后几年里,盛致在金山建起了自己的第一家稻米加工厂,打通购销通路,也获得周边农户的信赖。
“金山一年四季农产品不断,老百姓不担心种不好地,而是担心没销路。”作为在信息化大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对于如何立足郊野农田展拳脚,陈建宇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盘算,要开创一条不同于父亲的经营模式。2015年,他把直播间开到了自己的农家小院里,拿自家的大米直播“试手”,反响不错,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农产品“触网”的广阔未来。
2016年,陈建宇建起自己的电商团队,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来金山白相”销售平台,得到许多农户的响应,经过多年发展,该平台已签约本土瓜果、水稻、绿色有机蔬菜基地352家,带动销售超6743.82万元,也把各家各户的小生产与全市大市场连接起来。
“我们正推进稻花湾稻米加工贮藏保鲜一体化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占地80亩,预计未来可带动稻米种植户500多户,促进农民增收300多万元。10月中旬,稻米智能加工工厂将率先启用,到时每天可烘干稻米60吨以上。”陈建宇介绍。
今年的稻米收镰后,陈建宇将把重心放在即将建设的稻花湾青少年服务发展中心上,以科普推广“农文化”为己任,面向中小学生,打造以农产品为主,各类周边产品以及朱泾镇非遗项目为辅的系列体验式课程和活动。届时,还将推出“米花”人物IP,打造朱泾镇首家农产品推广直播间,持续助力区域特色农产品推广,打造本土农业品牌。“我们的好农货不仅要产出来,更要卖出去,不能负了这一方水土。”
作者:薄小波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