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2022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以“设计无界,相融共生”为主题,向全球提出上海对设计的前瞻思考。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同济大学师生团队策划组织了系列主题工作坊,涵盖循环经济、儿童人工智能、食物设计、机械臂、花开中国和健康设计六大主题。
其中,健康设计工作坊现场汇聚了一群横跨艺术、医疗、传播、工程、社会工作等多领域的专家,完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共创快闪设计工作坊。
工作坊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上海市青联委员刘震元和艺术家刘毅共同策划和主持,旨在开启应对健康问题复杂挑战的跨学科共创社群的共建、对话与创新实践。
受邀参与工作坊的专家来自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的跨学科背景的负责人和骨干,他们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师生们一起,围绕健康状态、健康知识、就医体验和健康决策四个重要的健康设计维度,通过设计工作坊的形式展开了富有张力的快闪式共创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书记季庆英分享了“生命是医生的艺术品”这一重要观点,并认为医院环境不仅需要科学治疗,更需要温暖的人文关怀。而设计在医院流程和生态的改善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教授秦毅作为声音领域的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分享了身体状态和医疗环境中,数据听觉化表达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围绕健康知识传播,小红书首席产品官邓超分析了社交媒体视角下的知识传播模型,表示“专家-用户”的经典模型正逐渐向“用户/专家-用户”的模型过渡,他说:“这一过程并不是弱化专家或专业知识的角色,而是拓宽了专业医疗知识和从业者的价值带宽,使得普通用户在社交媒体的语境下也能成为可理解的专业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王帆从健康传播的角度分享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这四个关键的传播节点,并提出从医疗专家向大众群体传播过程中,复杂的专业知识需要可理解的信息转化和设计传达。
针对就医流程和体验,来自飞利浦体验设计上海中心的设计总监张晓琳、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姚春江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客座讲师楼乐菲,围绕就诊随行包的设计,展开了一场总监级别的热烈讨论,在人群特征、物品规划、就诊体验、情感链接等方面展开了设计“亮剑”。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