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80后吴岩走进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长岛路居民区,开始接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秀勤的带教。从曾经的“临时”抗疫志愿者,到如今的“新手”社区工作者,高学历的他看重的是新岗位背后的价值:“社区工作可以给我一个平台,让我为居民们多做些事情。”
1400多个村居、1.4万多名社区工作者——这是浦东新区城市治理的“底盘”。如何让这个“底盘”更为扎实,从而推动城市治理的“高速列车”跑得快、跑得稳?
最近,浦东新区率先迈出探索步伐,出台《激励关怀居村党组织书记队伍15条措施》,用一系列扎实的创新举措,强化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浓厚氛围。
干好有奔头,做实“上升”空间
干事创业需要源源不断的干劲活力。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可畏告诉记者,坚持“干好有奔头”,浦东通过岗位等级晋升、择优选拔等方式做实“上升”空间,引导居村党组织书记只要干得好,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发展前景。
按照“激励关怀15条”,对已经进编、核定为七级管理岗位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可按照市、区相关政策规定,择优晋升为事业单位五级、六级职员,使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和全区其他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同样享受职员等级晋升政策。
今年36岁的朱骏已在浦东当了13年的社工,不久前他被派往花木街道牡丹三居民区,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班长”。此次“激励关怀15条”的落地,让他和同事们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我们居民区共有7名社工,年龄大多在35岁左右,大家都感到很振奋,在肩扛基层治理担子的同时,也有机会获得更好待遇。”
为鼓励务实担当,让实干者必定“有位”,浦东还盘活全区事业编制资源,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居民区党组织书记使用事业编制的保障力度。目前,全区已使用专项事业编制155个,其中,结合今年抗疫中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的现实表现情况,一次性操作进编41名。
“激励关怀15条”的一大突破点就是“畅通居村党组织书记间的交流通道”。徐可畏表示,为加强居村党干部队伍一体化管理,今后从村党组织书记岗位选调担任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在办理进编享编时,在村的任职时间可以累计计算,“这一举措有力填补了政策衔接的‘缝隙’,在统筹城乡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
划小服务单元,为精细化打基础
为进一步夯实与提升基层治理体系,上海眼下正加快形成为基层赋权、减负、增能的强大合力,更好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而浦东新区探索的方向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与基层共情:一方面赋权增能,让基层有人有权有物;另一方面也要减负减压,让社区工作者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6月中旬,浦东新区开始着手调整优化居委会结构,划小基层管理和服务单元,首批拆分调整后将新增近100个居委会。
据浦东新区民政局基政处处长王艳介绍,这次拆分,对现有管辖规模超过2000户的非独立小区居委会,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拆分;对管辖规模超过3000户的非独立小区的居委会,具备条件的原则上可以拆分,“我们的想法是要让小区管理的体量和居委会人手的力量尽量实现精准匹配,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打下基础”。
事实上,居委会虽然拆分小了,但原来的几个小区依然可以通过党建联建的方式资源共享,把周边的社区单位和志愿者们聚拢在一起。居委会服务半径缩小的同时,管理效能也可以同步释放出来,满足居民们更多个性化需求。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