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立于2004年,截止到目前,共有来自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95个城市“入网”,其中,29个国家的43个城市获得“设计之都”称号,上海是其中之一。
过去近20年,世界上各大“设计之都”在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上成果斐然,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昨天晚间举办的“设计之都”线上峰会中,来自欧洲,亚洲,美洲的“设计之都”建设者、参与者在云端汇聚,分享设计拉动城市经济文化、应对时代挑战的解决方案。在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副秘书长潘瑾看来,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借鉴之处,这些鲜活的案例能给上海带来新的灵感。
把设计作为推动变革的工具
法国圣埃蒂安与上海同期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此后,两座城市在创意城市框架下开展了大量合作。在法国圣埃蒂安市副市长马克·沙索本看来,两座城市的发展也很相似,“与上海一样,圣埃蒂安也正处在转型中,我们以设计作为推动变革的工具,用于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并推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圣埃蒂安在设计政策制定方面积累了众多经验。马克·沙索本举例,城市从2011年开始设立“设计主管”职位,目的是将设计与地方当局实施的项目相结合,赋予设计师创造空间;去年,圣埃蒂安艺术与设计高等学院还特别为公共政策设计管理专业设立了国家高等艺术学位;最近,城市还启动了新项目“设计之都:媒体与科学”,目的是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的标杆。
意大利都灵市2014年获颁“设计之都”,也是唯一入选的意大利城市,从那时起,都灵一直致力于创建一个地域性设计体系。都灵副市长罗珊娜·帕奇亚解读称,这个体系由城市的文化部协调当地的设计系统,包括公共机构、大学、产业和商业机构等50多个合作伙伴共同形成一个本地网络,提供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驱动关键变化以迎合市民和游客的需求。
“都灵设计的宗旨,是将其作为实现高水平发展的战略杠杆。”罗珊娜·帕奇亚,一方面它表现在拉长长板,比如,都灵一直以汽车工业而闻名,因此设计一直旨在为当地的汽车行业赋能。另一方面,城市也意识到,设计作为创新工具,还能够赋能城市创新发展的其他领域,包括创建环境的可持续性、社会创新、城市再生,为美好城市加分。
要注重居住者在城市设计中的参与作用
在不同城市的观点交锋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被频频提及,它不仅包括设计的善意与友好,还体现在普通人在城市设计中的参与性和共情力。
在实践中,圣埃蒂安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性和有参与性的设计项目,大部分是自下而上式,这些项目已融入到城市的基因当中,一些最初的边缘化项目,甚至成为社会创新的重要因素。马克·沙索本据此认为,城市设计非常适合调动区域内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通过参与、思考和执行真正具有社会影响的项目,一些环境和社会挑战都有望得到妥善解决;通过鼓励公共创新,民众可以更积极地参与设备、服务设计甚至公共政策的制定,“设计在发展中,可适当提供公众参与途径,包括用户共创、用户监督、用户检验,从而使项目更贴近居民的生活。”
如何与城市居住者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形成共情,从而推动城市的有序更新?英国邓迪创意城市负责人安妮·马斯给出了妙招——通过设计可视化来推动变革。她通过邓迪当地一条街道在疫情中的无车化改造过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好的设计需要投资和政府承诺,但每个人接受变化都需要时间,通过交付和展示成功,就可以在设计中嵌入政策和程序,推动城市更新。
罗珊娜·帕奇亚也特别提到了公共艺术的潜力——通过公民参与等方式参与城市规划。她认为,当下每个城市面临的挑战很多,这迫使城市要重新思考模型的发展,重视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居住的地区,“从公共空间开始,文化必须日益开放和包容,也要给予空间更有远见的思维,而在这些方面,设计都大有可为。”
在昨天的峰会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组委会也总结了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经验,联合国内外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同仁,发起“共同推进全球一流‘设计之都’建设上海倡议”,以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塑造城市活力空间、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点亮民众美好生活、共同铸造城市品牌,共同构建开放、融合、共生的创意设计合作体系。
作者:徐晶卉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