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后,浦东三林中学北校的学生们走进校园,发现教学楼大厅一隅被“装扮”成一间上海旧式里弄的客堂间。
屋内墙上挂着一幅《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原型之一秦鸿钧烈士的油画肖像,贴着一封李克农写给原中央特科成员李士英的信函,窗棂前的旧木桌上放着一张中央特科行动队队员英勇就义前的五人合影。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也是党领导隐蔽战线斗争的伟大起点。1927年11月,中共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情报保卫专门机构——中央特科在上海建立,成为保卫党中央、服务党中央的“红色堡垒”。在中央特科成立9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上海国家安全教育馆携三件馆藏珍品首次公开露面,举办“足迹·见证——上海国家安全教育馆馆藏珍品展”,并以微展览形式走进校园,向青少年学生讲述隐蔽战线的红色故事,馆校合作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全社会国家安全意识。
油画背后的故事,让青少年深受震撼和教育
秦鸿钧烈士肖像的背后,深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隐蔽战线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秦鸿钧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受组织指派在上海设立秘密电台,负责搜集情报和通讯联络等工作。上海解放前夕,遭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他始终严守党的秘密。1949年5月,他与李白、张困斋等被反动派杀害于浦东戚家庙。
当年8月28日,三位烈士的追悼会在交通大学文冶堂举行。交大学生为追悼会连夜绘制了三烈士油画,悬挂于会场正前方。会后,秦鸿钧夫人韩慧如将秦鸿钧油画一直珍藏,后于本世纪初捐赠给上海国家安全教育馆。
据介绍,由于是连夜绘就,从笔触中似乎能看出当时的匆忙,但画中秦鸿钧烈士紧抿双唇、目光灼灼。学生们观展后深受震撼和教育。柯宇昊同学表示:“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戏,我知道主角李侠是有原型的。参观展览才了解到,秦鸿钧烈士就是人物原型之一。他在上海建立地下电台、传递情报、被捕后宁死不屈的故事,让我很感动——是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老照片、书信,根植共筑国家安全的“种子”
“慷慨就义的他们,面容严肃,眼神中满是坚毅。”邵涵同学端详着中央特科行动队队员英勇就义前的五人合影,努力从中寻觅跨越百年的红色信念、革命信仰。
“这张照片和这封信,都和中央特科老前辈李士英息息相关。”上海国家安全教育馆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微展览布置的上海旧式里弄客厅,复原的是李士英曾经的办公室。
1950年,时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的李士英,在查阅敌伪档案时发现了一张中央特科牺牲队员的照片。看到那些熟悉的战友面孔,一下子勾起了回忆,他含泪将照片翻印,从此贴身珍藏。
“李士英一直在为当年牺牲的中央特科成员奔走,这封信就是最好的见证。”三林中学“红领巾讲解员”吕佳莹这样介绍。1961年10月,原中央特科成员、长期担任情报保卫部门重要负责人的李克农,在生命最后时刻给李士英写了一封信,委托他继续搜集中央特科的材料。李士英及后人一直将此信珍藏,并连同上述照片一起,于2021年捐赠给了上海国家安全教育馆。
三林中学北校校长徐维斌表示,此次送展到校,把课堂从教室搬到微展厅,在场景中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
“选择三林中学北校作为馆藏珍品的首展地,是因为秦鸿钧等烈士当年牺牲在浦东,让同学们从党的光荣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上海国家安全教育馆负责人表示,为更好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传承和发扬我党隐蔽战线的优良传统,国家安全教育馆将通过送展进校、馆校联动等形式,用好隐蔽战线红色资源。接下来,还将推出情景剧、微课堂、知识竞赛等内容,邀请更多青少年走进教育馆,引导大家树立“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理念,共同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作者:陆益峰 周辰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