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绕着山,山下有街,河街并行,蜀山古南街就在蜀山与蠡河之间。
近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主办,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据了解,《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一辑)》的出版是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新要求、新理念,引导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正确方向的重要举措。
其中,丁蜀镇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为历史文化街区类示范案例。在案例交流环节中,丁蜀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伍震球向与会代表们作了《以退为进、逶迤前行、活态再生——当代中国小城镇遗产保护与再生探索的丁蜀实践》的专题分享。在项目管理实践中,丁蜀镇总结出了古南街优秀的公众参与和管理经验,做到了“以退为进、逶迤前行、活态再生”的总体理念。
苏东坡的游历地
“头枕在蜀山上睡觉,脚伸在蠡河中洗脚”,蜀山古南街的故事里绕不开这一山一水。
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十多次来宜兴游历访友。宜兴美丽的风光、丰厚的物产、淳朴的民风深深地吸引了他,因而使他萌生了“买田阳羡吾将老”的想法。
一日,他来到独山游玩,登上远望,见四周都是平原沃野,画溪河似一条玉带贯穿南北,觉得独山好像他家乡的眉山,随口叹道:“此山似蜀”。这便有了现在的蜀山一名。
紫砂梦的发祥地
古南街是宜兴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宜兴紫砂的发祥地、大师的摇篮。
这里在明清时期就是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是一个独立的繁华小镇,街道两边的商号鳞次栉比。那时,蜀山山脚下遍布龙窑,到了清末民初,南街”户户捶泥,满街拍子响“,几乎家家制陶。山上窑火连天,山下商贾云集,烧成的紫砂器从蠡河码头启程,进入太湖后被运往全国各地……
蠡河上大小船只来往通行,一片繁华景象。到了清代,蜀山是紫砂生产、出口的重地,而南街是通往世界的“水上陶路”的起点。
天时地利人和,古南街可谓是卧虎藏龙,汇聚了众多的艺人和陶工,先后走出了几代数十位工艺大师。漫步老街,随处可见的是“顾景舟故居”“吴云根故居”“顾绍培旧居”“季益顺旧居”等,古南街又有“紫砂源泉、大师摇篮”的美称。
一条走过悠悠岁月的老街,一个代代相传的历史,无数紫砂大师的辛苦耕耘,独一无二的陶器从通向街巷的蠡河,走向世界。几百年来,它见证了紫砂人的青春年华,它承载着紫砂人的酸甜苦辣。
陶生活的承载地
从青石曲径的石板路,到乌瓦白墙的屋舍, 蜀山古南街完整展现了江南传统水乡街巷。
漫步其中,多少隐藏的陈年往事被风吹起,有足够的浪漫,也散落人间烟火气。
古南街的紫砂艺人工作室里,“啪嗒啪嗒”打泥片的声音,伴着隐隐的古琴声。树荫下老头儿侃着棋局,旧茶馆开水炉子咕嘟咕嘟冒着泡,屋檐下竹躺椅上摇扇闲聊的老太,旁边陶罐墙根下开着花朵……
这里有着紫砂生产与日常生活结合的活态延续,是宜兴最有吸引力的,蜀山陶集所在地,手工技艺、独立设计、网红小物、纯粹美食……老街上轻松交谈,充满热情地学习手艺,还有那些烟火气的摊位,让热爱生活、坚持创新的人们有了一个交流、放松、激发灵感的平台。
沧桑与繁华,厚重与鲜活。近年来,丁蜀镇坚持大空间拓展与微空间发掘两手抓,在城市保护性开发和特色性建设上花足功夫、下足力气、动足脑筋,致力推动老城区意味悠长、新城区精致高质,城市风貌整体提升。
在古南街改造与建设中,丁蜀镇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政府与高校共同研发的各项关键技术,开创了在示意技术支撑下,在政府引导示范改造带动下,原住民自发渐进式保护改造的创新局面;同时,为适应古南街古建聚落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状,采用有技术支撑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整治和改造模式,让古南街保持居民生产生活的活态传承;此外,多次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签发“街规民约”,由原来的单一阵地建设向阵地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转变,由初步探索向不断规范、进而推动协商常态化转变。
去年的两个大奖,更是让蜀山古南街火出了圈:“古南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获2021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其中,该项目成果在蜀山古南街项目建设中得到了全面的应用。蜀山古南街作为街区保护的重点案例也入选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大会展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的历史文化街区单项类示范案例。
“这里,既有文化也有生活。”伍震球表示,保护好文化脉络,再匹配上现代的生活方式,最终便可以站在文旅和产业融合的角度,将其整合为“陶式生活”品牌。
来吧
漫步蜀山古南街
倾听这里的一砖一瓦
慢慢诉说时光里的故事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
综合:陶都明珠丁蜀镇、宜兴发布、在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