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炼钢厂房,三座高耸的烟囱被完整保留,并饰以创新设计,寓意着过去、现在、未来。
宝武特钢首发项目一期南楼近日正式投用。其前身是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钢五厂。在保留重工业气息厂房结构的基础上,这里将抛去过往厚重的产业形态,置入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成为吴淞创新城开辟绿色低碳新赛道的“智脑”。精耕低碳零碳技术、探索绿色新材料、试水碳交易……未来借由龙头企业进驻,这里丰富的应用场景将成为更多创新主体的“试验场”,助力上海实现“双碳”目标。
空间复合:高亩产不等于高楼林立
吴淞创新城规划方案中,对于是否完整保留原上钢五厂厂房结构曾有过一番激烈讨论。
宝山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高虹军介绍,特钢项目所在的1平方公里区域,正好夹在轨道交通3号线宝杨路站、水产路站之间,周边还有逸仙路高架,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在黄金地段建高楼,意味着能带来更高的“亩产”。但这并非吴淞创新城转型的本意。“对我们而言,老厂房不是‘包袱’,反而能为我们做加法。”在高虹军眼中,附加工业历史记忆的老厂房,能包容创新复合业态进驻。从长远来看,这里的产出未必不如高楼。
为此,一期南楼项目选择针对外形风格独特的L型均热炉车间进行改建,最大限度保留了旧厂房的部分混凝土柱以及部分桩基。偌大的厂房,每个区块都能“按需定制”。在这里,不仅有宝武中央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有专注扶持小微主体的孵化器,甚至还为大中企业预留好独栋办公空间。由此,营造出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助力创新种子尽快萌芽成长。
产业“变绿”:试点探索碳交易
产业转型是“北转型”的核心。老厂房蜕变更新,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区域发展。新材料、新硬件、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将成为吴淞创新城的重点发力方向。
特钢首发项目是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的一部分。宝武中央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进驻这里后,将积极探索碳交易、碳普惠等绿色低碳新领域。不久前,宝武碳资产经营管理平台上线。今年年底前,该平台计划覆盖31家控排企业,管理排放量及履约量超亿吨。依托于宝武,上下游中小创新主体也能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以一家监测废气排放的创新企业为例,通过与宝武合作提升废气监测设备灵敏度,其市场估值一路从数十万元跃升至数千万元。相关负责人表示,宝武集团的产品生产中涉及成百上千个环节,只要创新主体精准切入细分赛道,就有可能拿到大订单,快速成长。
未来,吴淞创新城也有望开展各类绿色发展的示范试点,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生活宜人:构建层次丰富的慢行交通网
不仅要吸引科创企业,还要尽可能留住科创人才。吴淞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家道介绍,吴淞、南大等转型区域有着比肩“五个新城”的人才优惠政策,包括落户、安居等。宝山区行政服务中心将同步搬入特钢首发项目一期,实现“不出楼办落户”。特钢首发项目内还将配套各类服务设施,包括人才公寓、租赁式住宅、九年一贯制学校、城市公园等,营造24小时活力科创社区。
以人的感受度为先,吴淞创新城还坚持回归尺度宜人的小街区。毗邻老厂房周边的道路,本为生产运输设计,如今将进一步打开,提级升格为市政道路。由此构建起层次丰富、结构立体的慢行交通系统。
作者:王嘉旖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