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前从网红店带走一杯咖啡,下班后去裁缝铺取改裤腿的牛仔裤,再赴三五好友之约,这是90后王易晨在曹家渡的日常。延平路、万航渡路,这几条每天来来回回的街巷,水果店、五金铺、钥匙铺,与交错其间的咖啡店、鲜花店比肩共存,海派文化与凡人烟火交织互融,“圈”出了市民口中的小确幸。
静安区曹家渡街道,辖区面积1.49平方公里,下辖14个居民区、常住居民7万多人,人口密度位列全区各街镇之首。由此,透视这个中心城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也就有了样本意义。这样一个圈,有着科学合理布局,回应着居民的梯度需求:步行5分钟可达便利店、生鲜店、早餐店等基本生活服务类业态;步行10分钟可达传统菜场、社区食堂、快递收发、家政服务、维修缝补等便民业态;15分钟步行距离设置社区商业中心。
前不久,以曹家渡街道为典型样本,静安区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
延平路的调性,很难一言以蔽之。四年多前,王易晨头一回来这里就感受到了它的独特:一条街上,有静安盛达、三和大厦等商办楼宇,德必静安WE等4个园区,方正证券等11家金融企业。夜间,一派时髦的消费场景:新闸路到康定路段短短400米距离,开了8家不同特色咖啡店,各类网红店铺外摆位成为都市白领下班后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一回头,正是在摩登的欧式餐厅门口,下了班的居民捏着刚买的电灯泡从一家五金小卖部出来,手上还拎着刚买的小菜。
不仅比肩共存,且融合得自然。后来,王易晨咂摸出味道——这在曹家渡地区并不稀奇,“既有大都市的‘面子’,也兼顾生活的‘里子’”。
万航渡路上,曹家渡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专门为居民“小修小补”等需求做了个集纳:从修鞋、修钟表、配钥匙修锁,到裁缝铺……8个格子间里,8位老师傅坐镇。因为不用交租金,服务收费标准也比市场价低约20%,老街坊老邻居都爱来。59岁的锁匠吴作平,以前在余姚路开家小门面,空间窄,来的顾客个个心急火燎,常常忙得一头汗。现在挪入室内修锁,摊位宽敞,顾客也能附近歇歇脚。老吴笃笃定定地干活,生意反而更多了。他说,在隔壁还有错时的“小众”服务,比如织补毛衣、换伞骨等。
陆冬生踩着用了30多年的缝纫机,如今的上门生意要求也高了,“甚至还有名牌衣服要拿来改尺寸,缝补勾线走脱的地方”。始终被社区居民需要,老陆很有获得感。
“在这个圈里,时髦与实用、洋气与市井、小资与日常,完全不同的格调大大方方地融合在一起,铺陈出了居民品质生活的底色,也让街区有了生命力。”曹家渡街道办事处主任张丽珍这样说。
钥匙铺与咖啡店比肩共存、互融共生,这个“圈”圈出了活色生香。眼下,如何让这个便利生活圈继续“出圈”?
在街道干部引导下,多元业态商户和居民志愿者等组建起“门责自律联盟”,参与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品质化建设。
比如,听从周边居民建议,计划于8月底在延平路沿街增加特色花箱,既能让通行便利,也增加绿化景观;用好重点区域的噪音报警器,实时监管夜间音量,推进特色小店规范有序发展。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凸显的是包容,也注重自律与共治。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社区规划师刘悦来看来,“这样才能在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更好服务居民,服务城市发展”。
张丽珍介绍,在继续塑造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基础上,曹家渡街道将以试点为契机,进一步补足短板、整合资源、提升能级,打造延平路创新创优“国际范”样板间、万航渡路文创赋能“国潮范”样板间、多类型小区人居和谐“安居范”样板间,让“一刻钟”真正触及宜居、宜业、宜购、宜学、宜养。
作者:王宛艺
图片:胡俊泽 王宛艺 街道供图
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