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本轮疫情,大家应当形成共识,对‘两旧一村’等更新改造不是改不改、改多少的问题,而是何时改、怎么改的问题。”21日下午,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上海城市更新条例》执法检查启动会上,与会者的语气中透着紧迫感。
紧迫感,是对民生的体悟、对民声回应。在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背景下,城市更新工作是回应群众关切的实际工作、促进经济恢复重振的重大举措、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载体,更是一笔政治账、民心账、长远账。
月底将近,重头戏将再添一笔——持续30年的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工作将收官。但大戏未竟,零星旧改、“城中村”改造等依旧是民心所盼。
紧迫感:源自体察民情、体悟民心
紧迫感——对于旧区改造,亲历过疫情的与会者纷纷用了这样一个词。
“以前对一些‘城中村’或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之处,有些人觉得改造投入大、难度高,下不了决心。结果这次疫情,这些区域从一户感染、到一楼感染再到一片感染。若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有人大代表感慨道。
不仅在旧改区,即便是一些多层楼栋,为了转运感染老人,把他们背下楼,公安干警、志愿者和居委会干部花了大力气——不少老人因腿脚不便,甚至已有多年未曾下楼。给老百姓送保供物资的时候,一些志愿者、居委会工作人员提着、背着大包小包爬到五六楼,挨家挨户送,非常辛苦。
与会者说,老房加梯工程,相关部门也推进了几年,“现在看,这项工作仅仅是个开始”。
还有人大代表动情地说,“这些住在老旧住宅的居民,相当一部分是我们上海的产业工人。几十年了,房子没换,人也老了,孩子们出去住了,他们自己的住宅越来越旧。当年产业大发展的时候,他们曾为上海作出过突出贡献和巨大牺牲。”
“我们不能把他们忘了。”有人大代表指出,“我们身上肩负着使命和责任,也对这个城市以及老百姓有着深厚感情,所以这项工作必须要做。”
体察民情、体悟民心,紧迫感由此而来。
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收官后,重点将转向零星旧改。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的与会者指出,相关工作将全面提速,通过成片带征、公益征收、综合改造等方式加快推进。
政策赋能:探索小梁薄板房屋等纳入旧改
“城中村”改造、旧住房更新、零星旧改等挑战很大,同时也带来更为现实的议题:什么样的住房可被纳入改造范畴?
“推进过程中,我们还要研究一些老概念、老标准适不适应新要求、需不需要调整的问题,比如,界定‘城中村’的集体土地占比是否可以下调等。希望相关方高度重视、抓紧研究,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和行动。”有人大代表这样建议。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城市更新条例》第五十九条浦东专章明确,浦东新区探索将建筑结构差、年久失修、建造标准低、基础设施薄弱等居住环境差的房屋,纳入旧区改造范围。对此,来自浦东新区政府的与会者建议,本轮“不成套”改造中,根据该条例规定,探索将小梁薄板房屋和不成套职工住宅,参照二级旧里以下房屋认定的条件和标准,纳入旧区改造范围。
惠民之举,正是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来处。
与此同时,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介绍,关于“城中村”改造,自2014年本市启动改造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正在推进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共计54个,受益村民和单位3万户。到今年底,预计有青浦蟠龙、闵行莘东村、宝山杨行等“城中村”项目全面完成改造,同时初步确定新启动6个区的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涉及居民约4937户。
作者:苏展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