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有我少年。
一颗承载了闵行区广大中小学师生航天梦的科普卫星——“闵行少年星”,历时9个月的设计、征集、和组建,目前正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等待那声发射号令。
今天(20日)下午,主题为“闵行少年星 科技强国梦”的第十七届闵行区青少年科技节开幕式暨“闵行少年星”计划亮星发布会在闵行区莘庄工业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二楼大剧场举行,“闵行少年星”以等比例模型的形式亮相。
向太空发射一颗卫星,对于正在教室里的孩子们似乎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梦。但在以航天科技产业为特色的闵行区,梦想变成了现实。2021年5月,闵行区启动“闵行少年星—航天科技少年强”计划,通过探星、创星、亮星、造星、发星、用星六个环节推进实施,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3项航天科普创新活动,在闵行区广大中小学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孩子们投稿的方案设想很惊艳,既有一定的航天知识基础,更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热点的思考”,上海航天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吕旺说,在征集太空天籁之声、太空创意画、卫星名称、卫星 LOGO 和载荷方案等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将对太空的想象或诉诸笔端,或倾注思考。
在今天的亮星仪式上,吕旺和四位载荷方案进入太空的学生为大家一起揭开“闵行少年行星”的神秘面纱。吕总师通过与学生代表的交叉讲述,让“闵行少年星”的定位、结构和功能等更直观的展现在众人眼前。
一个“太空礼物”,福山实验曾榕雨同学的《上海非遗“石库门的奥秘”》,作品石库门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和红色源头,用早期革命者忠于信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们爱党爱国之情。一个“巡天”方案,北桥中学奚玥瑶同学的《月球自转与公转》被最终采纳。卫星发射之后,大家可以利用自身所学知识,通过“闵行少年星”实现地月距离的探测,并拍摄月相图片。这样足不出户,就能直观地理解月球的自传与公转。两个“探地”方案,星河湾校吕文渊同学的《基于微纳卫星系统的温室气体监测》和闵行中学戴昕妍同学的《通过卫星观察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变化分析温室效应的程度》,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目标的号召,更“决定”了这颗卫星载荷设计的方向。搭载了“温室气体监测”载荷的卫星,可以让闵行中小学生通过高光谱遥感对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源(碳源)进行定量监测,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碳汇)进行估算,从而实现对全球重点目标的碳源、碳汇实时定量监测。
主办方供图
亮星仪式上,市区级领导为在各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校长学生代表颁奖和授牌。分别有太空天籁之声、太空创意画获奖代表;卫星名称征集、科普卫星 LOGO 征集代表;优秀载荷方案(太空礼物、巡天、探地、实验舱)代表;“闵行少年星”计划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学校代表;2019-2021 年度区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代表和闵行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分院。
据悉,在卫星发射成功后,闵行青少年们将继续用好这颗卫星,通过从太空中传输下来的数据,能系统性开展测控模拟、测控演练、卫星应用等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动。
区层面,将扎实推进“闵行少年星”计划,扩大成果影响力;多方联动协作,打造“航天闵行”科普教育新格局;紧密结合德育“第一课堂”,树立强国梦想。在“闵行少年星”计划系列活动的引导下,让航天梦想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让航天梦想成为青少年学生进步、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作者:周辰
图片:周辰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