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瞰见”对话科创人物系列论坛第11辑日前在线举办,以“科创生态视野下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主题,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机制建设与企业实践。上海计划在今年推进大约50家央企、国企和上市企业等大企业与超过1000家中小企业,形成大手拉小手融通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过程当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大企业有创新的需求却无人知晓,科技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无法找到对接的渠道。同时,在数字化浪潮的当下,新兴技术和各项行业的融合催生了一些新的前沿交叉领域,包括元宇宙金融、人工智能医疗等等,行业间的壁垒也在不断被打破和更新。这对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科技创业中心负责人黄丽宏介绍,上海正在在积极打造大企业与大企业的联合开放式创新矩阵。通过大企业间的交流互通,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为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全方位的助力。
此外,大企业创新交流的平台也努力搭建中,推出围绕前沿技术交叉的大企业创新沙龙,更好地就内部工作方式形成一些互动和分享,促进外部的协同,提高大企业对陌生领域的敏锐度和辨别力,促进大企业创新负责人之间的经验交流、信息互换、彼此学习和互动。
大企业希望找到更多的小企业对接,纳入到自己创新战略的版图当中,小企业也希望获得大企业的头部资源支持,但是又希望保持自己的知识产权或者公司发展的独立,这些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突破。
黄丽宏透露,“为了更多地解决合作当中的难点,我们将搭建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平台,形成围绕技术和产业链的供需对接平台。”以强化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作为主线,上海将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级,强化其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进一步支持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和融通式创新,为硬核科技企业提供更加多元、更加优质的服务。
作为来自大企业的代表,亚马逊云科技大企业融合创新负责人蔡爽表示,比较理想的大企业创新方式是,大企业内部首先满足领导支持及创业负责人或加速器这两个先决条件,其次,在亚马逊云科技的支持下,树立内部创新文化、梳理创新业务需求、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创新模式,最后进行项目的执行。她对初创企业也提出了建议:公司数据科学家必须业务化;利用平台资源,从应用层满足大企业需求;拥有足够耐心,首先进行创新业务的突破;注重数据和算法所有权的保护。
作为来自创业企业的代表,竹间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孙彬说,竹间智能把目标客户定位于头部企业,“通过头部大客户的资源沉淀,我们将自己的技术进行行业的复制执行并进行产品标准化部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生态协同与渠道建设。正是由于这一商业选择,竹间智能发展出KA(关键客户)直销、生态行动、标品策略等推广路径,通过直销和生态共同实现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化落地。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王安宇副教授则表示,“我们提到融通创新,是希望大中小型企业在创新方面融合、互通有无,以达到增强产业链协同性、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的目的。但是,实现难度通常会很大,融通创新的参与者毕竟属于不同的市场主体,有着相对独立的利益。”
他认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际上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建设目标。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通常包括知识生产、扩散和使用等诸多环节,会涉及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教育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多个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就构成了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
理想的创新体系的重要特征,就是参与者之间密切合作、知识和其他创新要素流动“通畅”。实践表明,打造一个以企业为(创新活动)主体,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导向,各类角色相互协作(价值共创)的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本期瞰见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携手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共同打造。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