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人来说,洗澡这件事,并非小事。今夏首个高温红色预警拉响后,一连串“高温日”接踵而至。黏腻的体感令人不适,最令人挂怀的还是那群失能失智、高龄独居的老人。
“咚咚咚……” 时隔三个多月,当戴着N95口罩的严伟英再度出现在八旬尹老伯家中,老人难掩内心喜悦。严伟英的到来,意味着老人终于可以“洗个舒服澡”。近日,上海针对高龄失能老人分批有序“重启”长护险服务。助浴、手足部清洁、导尿……专业照料服务“重启”,关乎的不仅是生活小事,成全的更是老人的一份体面尊严。
尹老伯无疑是幸运的。由于服务恢复之初资源有限,不少市民在相关平台“吐槽”,家中老人因不满90周岁,未被列入首批恢复服务名单。对此,不少专家直言,“老人身体状况不应以年龄为单一评判准绳,让刚需老人享受应有的照护服务,这是长护险的诞生初衷”。他们建议,将卧床、独居、高龄等因素综合考量,通过“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来评判轻重缓急,让刚需老人尽早、尽快享受服务。
“洗澡日”到来,助浴从“认毛巾”开始
午后气温飙升。当同一天连续四五位老人相继提出“帮忙洗澡”的诉求后,大汗淋漓的严伟英直呼,真是一个“洗澡日”。
经验丰富的严伟英早有准备。“湿了干、干了湿”,这是护理员助浴时的常态。盛夏时节还会遇上不定期暴雨。因此,她每天出门都在服务包中顺手添上一套换洗衣物,“以更精神的面貌面对每位老人”。
助浴,看似简单,却最考验技术,也直接决定家属“认不认你”。针对身体状况不同的老人,严伟英提供两种助浴方案,辅助淋浴或擦浴。个中考究的细节不少。首先就从“认毛巾”开始。
即便长期卧床、出门坐轮椅,但对许多老人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降低清洁标准。有位老太太,一听要洗澡,直接亮出八条毛巾,挨个说起对应的擦洗部位。说罢,老太太还有些不好意思,“我对卫生要求比较高,希望你们能理解”。
在严伟英看来,尊重老人的个性生活习惯,这是助浴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讲求科学安全。譬如,最好按照身体、脚、头部的顺序来洗浴,避免老人因加速的血液循环造成头晕。再如,针对糖尿病老人,要用棉签将脚趾缝隙的水吸干,避免皮肤破损。
每日打卡、精简路线,做实做细防疫措施
试点五年来,长护险护理员之于老人,不再是“锦上添花”,更是“必不可少”。“像家人般”,这是位于宝山区的上海逸乐护理站站长黄倚珏对二者关系的精辟总结。
对高龄卧床老人来说,护理员是他们除亲属之外唯一近距离接触的人,却也是潜在风险点。在市相关部门指导下,长护险服务机构在做实做细各项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逐步有序恢复服务。
对于“做实做细”,黄倚珏这样理解:护理员健康状态每日建群打卡。每天上门服务前,护理员都要报备“四要素”,包括24小时内核酸阴性检测结果、当日抗原筛查结果、健康检测表、戴N95口罩等。
沪上部分护理站还想到精简护理员行动路线。通过探索“区域性调整”,让护理员尽可能在一个小区或毗邻小区服务。调整初期,该方案还遇上了不少“感情阻力”,老人们都不舍得更换熟识的护理员。但在沟通劝解下,大多老人也都表示体谅支持。
在服务人数过万的颐家护理站,护理员每日服务时长更被限定在“4小时”。“考虑到天气炎热,‘全副武装’的护理员体力方面有可能跟不上,”负责人刘沁佳解释说,护理员上门通常都要佩戴口罩、手套等,时间一长就闷热难耐。减少服务时长,也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
老人一端的措施也同样严格落实。根据相关要求,老人需提供72小时核酸阴性检测证明。考虑到卧床老人的实际不便,实践中也有替代方案。譬如,部分护理站认可老人同住家属的72小时核酸阴性检测证明或老人当天抗原筛查结果。
创新探索“云评估”,让数字生活惠及老年人
长护险服务“重启”后,也面临不少现实之困。譬如,有老人服务到期,但评估机构却仍未复工,心急的老人找到护理站要续约。
在上海,60岁以上的失能老人可申请“长护险”,但需每两年办理一次,相关机构会上门评估。由于疫情影响,部分评估机构暂未开启线下评估。为此,实践中也摸索出了折衷方案。在浦东新区等区,根据相关规定,长护险服务统一延期至七月底。此后,家属、社区居委会等都可为老人“跑腿”代办申请,进行续约。
在静安区,评估环节直接“搬”至云端。该试点率先从长护险人群聚集的养老机构开启。通过视频连线,评估人员直接与常驻机构的医生展开“云端对话”。虽然评估转移至线上,但更多功夫却耗在了评估之前。为掌握老人情况,评估机构会与养老机构协作,提前获取老人病史材料等基础信息,更精准高效。“云评估”后,相关数据及时上传市医保平台,再由相关工作人员电话告知老人或代办人。
无论是延长服务期限,抑或创新探索“云评估”,其最终落脚点都是确保老人“服务不断”。但不少老人也直言,自己虽卧床不便,但手机却能“玩得转”。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当下,缘何仍需线下申请?其实,“随申办”App中已嵌入“长护险”应用服务,其中专门列有“申请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长护险需求评估)”选项。但在实践中,因评估部门收不到申请、机构查询不到评估报告,或老人难以勾选服务机构等种种原因,导致线上入口依旧“差了口气”,因此沦为“摆设”。有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大数据归集,针对续约老人简化申请流程,让数据“多跑路”,也让数字生活真正惠及每位老年人。
作者:王嘉旖
图片:宝山区融媒体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