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今年将如期举办,“全勤”参与的跨国药企阿斯利康已早早确定布展方向——全面展示多个治疗领域突破性创新药物与机制,展现跨国药企的中国科研实力。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近期正在梳理回顾连续4年参展的“轨迹”,总结出一个有意思的特点:“创新”这个词使用得越来越多,创新药进口加速,创新的“中国元素”增多,作为“创新之所”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不断升级。
对于一家跨国药企来说,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最大引擎。企业持续把创新研发和投资重心放在上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资对上海未来发展的信心,也见证着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成果。有数据显示,2021年,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831家,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506家,得益于持续优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外资已成为促进上海城市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创新“加速度”得益于高水平开放
王磊2013年加入阿斯利康,今年恰好是第十个年头。以十年为一个时间标尺,王磊感叹这十年前后变化太大了:“2013年刚进阿斯利康时,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刚超过日本,而现在,中国已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第二大市场及重要的增长引擎,我们已经超过欧洲,距离美国也越来越近了。”
阿斯利康取得的成绩,与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经过多年发展,如今阿斯利康中国总部所在的上海浦东张江地区,不仅是享誉国内外的“药谷”,而且已建立起从新药探索、药物筛选、药理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的完整产业链,如今正力求提升创新“密度”。这些都为跨国药企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王磊至今还记得刚入职那一年,阿斯利康就作出一项重大决定——设立中国新药研发部,以支持创新药物在中国的临床开发和上市。2017年,又宣布与国投创新联合成立迪哲医药,进一步加快中国本土研发创新药物。过去十年,在中国做创新,始终是阿斯利康的前行方向。
创新“加速度”,更离不开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以新药及进口药审批为例,过去创新药引进需经过诸多环节,需要等候较长时间;而近年来,国家在药品准入方面的改革加速,不少新药几乎做到了“与世界同步”。2017年,阿斯利康宣布,肺癌靶向治疗药物“泰瑞沙”在中国获批,从申请到获批上市仅用了7个月;治疗肾性贫血的创新药“罗沙司他”2018年12月获批,很快于2019年上市,成为首款在中国获批上市早于世界其他市场的“明星产品”,也让注入“中国元素”的创新造福全球患者。
从更加简化的行政流程,到提升新药及进口药审批速度,这些都为跨国企业扎根上海长期发展创造了更好环境。阿斯利康方面表示,上海近年来加速集聚具有关键核心技术、代表未来产业导向、体现高水平开放的总部型经济,也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带来更多机会。
“中国式创新”为全球患者提供解决方案
阿斯利康的年度工作计划上,近年又增加了一个重要事项——参加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过去4年,进博会见证了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坚定步伐。对阿斯利康来说,实实在在的“红利”就是,前一年制定的“小目标”都会在此后变成现实。
2019年11月,第二届进博会期间,阿斯利康宣布将中国新药研发部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去年,位于静安区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正式开放,成为阿斯利康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成员。这一落子意义重大,意味着中国将参与全球创新药的更早期开发与孵化,提升在全球新药版图中的战略地位。
如果说过去跨国药企的主要工作是将国外创新药引入国内,那么,如今“中国式创新”越来越成为跨国药企的竞争焦点。王磊介绍,阿斯利康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已达15亿美元,投资超过10亿美元,旗下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前瞻性布局,加快本土创新药物开发并带到世界各国,为全球患者提供“中国造”优质医疗解决方案。
据悉,阿斯利康的中国研发管线已有150多个在研项目。其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升级后,最新还在筹建跨国药企首个在华运营、针对创新生物疗法的生物分析实验室,未来将自主开发及验证相关的生物分析方法用于试验药物、抗药抗体、中和抗体、生物标记物等检测,以支持创新类靶向生物药物中国及全球研发项目的顺利推进。
“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王磊预计,到2023年,阿斯利康在华研发人员将从2020年的500人增长至900多人,增长率达60%;在华研发投入预计将是2020年的2.5倍,平均每年投入计划将增长25%左右,“我们将继续发挥跨国企业的桥梁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徐晶卉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