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都前朝区宫殿及附属建筑磉墩分布。
明天(30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将在北京举行。
本次入围的20个项目中,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作为南京故宫、北京故宫的蓝本,在考古界名声斐然。
明中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家乡凤阳兴建的都城,于洪武二年(1369)诏建,规模十分宏大,却在6年后即将完工时,以耗费为由,停止修建。洪武十一年(1378),确定了南京的“京师”地位。遭到罢建的中都是明初第一座按照京师规制建造的都城,曾被誉为中国古代完备宫殿的蓝本,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南京、北京的城市布局。罢建时,已初具规模,城垣、宫殿、中央官署、坛庙,及建成时留下窑址、石料厂等,共同构成了现今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
2015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山东大学等联合,在明中都遗址开展持续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收获。特别是揭露了明中都前朝区主殿的布局,还发现了我国古代宫殿基址里出土的体量最大的石础。
▲宫殿基址前殿出土的巨型石础。
考古项目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志介绍,在前殿接近中心的部位发现的石础体量巨大,用料边长约2.8米,础面约2.5到2.6米,覆盆的直径达1.8米,应是我国古代宫殿基址里面出土的体量最大的石础。
明中都前朝区宫殿的形态,因史料记载不详而一直成谜。历经7年,考古人员累计发掘面积9600余平方米。宫殿总体呈工字形,由前殿、后殿与穿堂组成,前殿与后殿均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宫殿台基前高后低,与北京太庙的做法相似。明中都在设计之初就严格遵循传统的对称原则,着重突出的是中轴线上的宫阙和建筑布局。宫城规模84万平方米,较北京故宫的72万平方米,还大12万平方米。
考古明确,明中都有三重城垣,最内是宫城,第二道是禁垣,外郭城是最外面的城,面积达50平方公里,周长约30公里。原规划有12座城门,后缩减为9座。在宫殿前殿的中后部位,还发现有一处十分纯净而特殊的黄土台。
“黄土台是位于整座宫城的几何中心上,如果把宫城从西南角到东北角,东南角到西北角拉两条对角线,它的交点就正好落在这个黄土台上,是皇帝龙椅宝座的位置,应该是有着象征意义的。所以,它的出现应该是和整座城的选址、定中等理念密切相关。”王志说。
▲宫殿基址出土的龙纹栏板。
明中都是明清第一座真正体现京师之制的都城。2015-2021年的发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主殿及附属建筑的布局,解决了40余年来的猜测和争论,极大地推进了明中都的认识和研究。
▲宫殿基址出土的凤纹栏板。
明中都中轴线相关遗址的发掘揭示,将宋开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联起来,为其填补了关键空白。这种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串联,也充分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黄土中心台的发现则对于古代都城的规划、选址和营建理念等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宫殿、涂山门遗址发掘是城市考古、建筑考古的重要实践,为研究明初时期官式建筑选址、布局和“土作”“石作”等营造技术增添了宝贵资料。
▲宫殿基址出土的螭首。
目前,明中都遗址已经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伴随着发掘和保护,世人又可重新感受这座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皇宫的恢宏气魄。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范兵
综合:央视新闻 文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