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吃糖卡在喉咙了!”今天(25日)下午5:50,华泾镇馨宁公寓一户居民在“互助群”紧急求助。
看到这则消息,上海市胸科医院护士江佩娟立即把海姆立克治疗法视频发到群里。外面下着雨,她伞也没拿,人已经第一时间冲了出去,“我没有看到现场,放心不下。”
5:54分,江佩娟赶到居民家门口,详细询问卡住糖的大小、形状,判断这个3岁孩子有没有窒息缺氧的现象。并通过海姆立克治疗法成功救治。“我去看看”“我出门”“一起,我也出门”。群里,叶庚凤、杨俊侠两位医务工作者不约而同先后赶到,“全程10多分钟,解决所有问题”。
“我们当时也慌得手足无措了,多亏了这些专业的志愿者,不然想想都后怕。”男孩父亲忙不迭感谢。他说一直在群里看到“馨宁医护志愿组”的各种支援,“这个群在,就带着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施晓敏,“馨宁医护志愿组”总联络人。本是华泾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作为工作组人员支援馨宁战“疫”。初来乍到,她就联系安排了孕妇紧急转运生育,目睹了家人的焦急。她想:馨宁公寓,当这个3100户7800多人的大型社区进入封控管理,里面还住着不少老人孩子。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万一居民有个头疼脑热或是紧急情况,怎么才能最快速地得到专业医疗救治?
“都是当妈、当儿女的人,我们能不能利用一线的工作经验,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肿瘤科医务社工杨俊侠也提议。
于是,防控工作组积极“挖潜”,志愿者一呼百应。从报名的200多名居民志愿者中,第一时间建立了一支“馨宁医护志愿组”,涵盖内科、全科、妇产科、血液科的医护人员和临床药师。十来位来自医疗专业的居民,组成了一家临时的“馨宁小全科医院”。
施晓敏自己此前也有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相关经验,在专业医护力量的支持下,她和同事们在对接闭环转运病人时有了较专业的预判能力,以便相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转运危重症患者,普通患者则能在家门口得到初步诊疗,缓解了外部的医疗资源压力。
只要不是癌症、尿毒症等需要转运的危重症病人,“居民一有什么情况,摘录大致病情后立即发到群里,群里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基于工作经验群策群力、及时认领。”施晓敏说。
有居民家中3岁女孩双眼一直眨巴,敏感不让碰,但没有出现红肿等其他现象。在家里没有专用儿童眼药水的情况下,杨俊侠建议家长用绿茶煮水稀释温水,“让小朋友在水盆中找她喜爱的玩具小亮珠,达到清洗的效果”。
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职的全科医生施鸣宇立即表示自家有眼贴可以贡献。五官科医院医生陆玉也在底下“接龙”:“有发红可以上传,我给我们眼科医生看一下。”
居民们说,医生专业的判断在帮助患者解燃眉之急的同时,也安定了人心,“医生在我们不慌!”
在封控初期,医务工作者们就已经习惯这样相互撑一把、相互助力的模式。譬如,施鸣宇和杨俊侠,两人尽管来自不同医院、不同科室领域,但搭档上门为小区需要做透析、糖尿病的居民进行初步研判时搭档默契,一位进行全科检查,一位详细了解既往史,耐心详尽有条不紊,为后续的转运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眼下,“馨宁医护志愿组”群里的人数已经壮大到了24人,医务工作者就有19名。他们在日常的志愿服务中也积极出力,比如核酸检测过程中PDA的专业使用。他们往往站上一整天、按到手抽筋,并且尽量减少休息或是上厕所,都说“脱下了,防护服就浪费了”。居民表达感谢,他们只是说,“隔离在家,就通过别的方式发挥自己作用。”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