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再次奔赴抗疫一线。直面病毒,这一次,汪易山有了一个新名字——大白。作为宝山区纪委监委抗疫志愿者队伍的一员,他与其他19名机关干部共同组成了一个临时党支部,成为封控社区的“增援”。
汪易山不孤单。放眼全市,截至3月21日,上海各区共抽调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近6万人下沉基层一线。
他们是“服务员”,帮忙居民申请核酸检测所需的二维码,尽可能减少聚集时间;是“信息员”,逐户上门进行人员筛查,掌握在户人员情况;是“守门员”,在小区门口值岗,根据即时的政策放行人员出入并做好信息登记。正因为有了他们,社区工作者们才更有底气、有信心。
一次“雨中坚守”:只有沉到一线,才知“大白”使命之重
机关干部大多干练清爽,这是不少社区“小巷总理”对即将到来“增援”的刻板印象。他们也担心,这些外援真能行吗?毕竟,居民区的工作是要跟居民打交道的,既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
没想到,就在小区居委书记和主任因核酸检测忙得不可开交时,支援社区的宝山区纪委监委赵波主动承担起小区内南北两个点位的核酸检测指挥工作。
当天天公不作美,大雨倾盆。赵波就一直在雨中站了近3个小时。密集的雨点砸在他的身上,但他依旧坚守岗位。他一次次在志愿者群中发出各类指令,“南区一组可以通知居民下楼,二组准备”“南区检测速度较快,北区十组可以带居民到南区来检测。”
就像是一台行走的“CPU”,赵波将各类数据在大脑中计算,并迅速得出检测安排的“最优解”。在他的指挥下,各楼道志愿者带领居民有条不紊完成全员检测,检测效率较前一日大幅提升。
一张深夜表格:对“高配置”增援部队燃起信心
在社区防疫一线,“高配置”增援部队迅速站到火线上。核酸检测、录数据、转运物资……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在哪里顶上。“就像是农村里的阿哥来帮妹妹干活,一过来我心就非常定。”一位“小巷总理”这样说道。
彼此建立起的信任感,让“深夜派单”也成了一种常态。有天晚上,正好在休息时,宝山区纪委监委党员青年骆晓峰就接到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布置的紧急任务——第二天六点前,要对近100户居民的个人信息进行电子化录入。
接到任务后,骆晓峰二话不说,立即投入紧张的信息录入工作。此时,同样来自宝山区纪委监委的党员万松看到后,也说:“我来帮你一起弄吧。”
就这样,两人协作,一条条录入信息,也完全顾不上白天核酸检测时的辛劳,边录入边核对边检查,确保信息录入准确无误。当完成信息统计表时,午夜十二点已过。
变身“大白”后,机关党员青年们切身体会到了“大白”们的默默付出。高负荷劳动,再加上睡眠不足,腰酸背痛也常常袭来。一位机关党员青年还记得,有一次在一口气跑上六楼后,还没来得及敲门,突然发现戴着N95口罩根本无法大口喘气,随之而来的窒息感至今难忘。
一扇窗的故事:“救火队长”,要应对各种突发意外
特殊时期,党员干部紧急奔赴基层一线。这是双方难得的一次“亲密接触”。在他们看来,除工作量大外,社区干部们还要面临各种突发意外。 就像是“救火队长”,要时时刻刻准备好冲向火线。
骆晓峰还记得,封控期间,一位八十多岁的独居老人让他始终挂怀在心。这位老人没有手机,平时也不太出门。做核酸检测时,他和另一位党员志愿者赵一轮流敲门,但敲了10分钟,老人没有任何回音,也没有开门。此时,骆晓峰格外焦急,生怕老人一个人在家出事。
商量后,他们决定从一楼老人家的窗口处往里观望。最后,终于发现老人在家,骆晓峰就对老人说,“阿婆,阿拉是居委会志愿者,现在正组织居民在小区广场上做核酸检测。”老人回答,“好的,我现在出门,不过我没有手机,不会操作健康云。”
赵一说,“不要紧,我们帮侬弄。”于是,两人一起扶着老人走出家门排队,并用手机帮老人做好登记,顺利完成了核酸检测。
在防疫一线的日日夜夜,机关党员青年们以一种别样视角审视着熟悉的社区。赵一亲历过一次次温暖瞬间,也目击过一名社区工作者的情绪失控、崩溃痛哭。然而,就在一分钟后,这位社区工作者又语气平静地继续耐心电话劝解居民。
“基层工作者很不易,每天重复琐碎、单调的工作,还要面对不同性格与脾气的人,很考验人的耐性。”赵一说。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