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滴水湖水光潋滟风景秀丽,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本报记者 赵立荣 摄
短短半年间,全球锂电龙头宁德时代就在临港新片区连落两子。开工仪式现场,公司展露了布局上海的决心:要建设先进材料、系统结构、极限制造和商业模式“四大创新体系”,助力构筑世界领先的科创优势。
紧挨着宁德时代智能工厂,更多重磅项目也在加速落地,中芯国际基地、大飞机园总装配套、碧博生物,还有住房、交通、生态等,总投资超过千亿元。眼见着滴水湖畔塔吊林立,桩机声接连不断,超500个建设工程100%复工,工地建设者超过2万人,有人忍不住感叹:这幅画面像极了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的场景——打桩机轰鸣,压路机碾动,焊花飞舞……
同样响起工程机械巨大轰鸣声的还有“五个新城”。随着一大批产业、环境、民生重大工程启动建设,这一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建设实施阶段。谋定快动、乘势而上,“五个新城”加快打造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不仅为上海在外线开辟了新空间,还为与长三角赋能互动、功能互补打造了新格局。
6000多平方公里上的“热力点”密集分布,折射出整座城市育先机的火热干劲、开新局的发展势头。“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主动而为,谋势破局
4700万标准箱!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上海港通过高效安全的运作,源源不断为全世界提供着各种必要的商品,全年吞吐量连续12年坐稳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
仔细剖析这一惊人的数据,创造纪录背后的力量正是应对挑战的主动而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由于一线无需人员接触,因而发挥出重要作用,也成为上海港箱量的一大重要增长点。借助提前布局的数字孪生技术,智能管控系统可以在不影响真实港口运行的情况下,不断进行测试和优化,使“智慧大脑”更加聪明、高效。就在2021年12月23日,洋山四期码头昼夜集装箱吞吐量又创纪录地达到25488标箱。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面对重重压力,这座中国经济中心城市谋势破局,全力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视线从码头转向楼宇。在高楼林立的浦东陆家嘴,首幢年税收“百亿楼”——上海国金中心去年在此诞生。而位于南京西路商圈的恒隆广场,年税收额也突破了百亿元,凸显楼宇内总部企业、高端产业的集群效应。从“亿元楼”到“百亿楼”,不断刷新的数字刻画出一条经济强劲增长曲线。
多家地产咨询机构发现,2021年上海写字楼市场强劲复苏,全年净吸纳量达129.8万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新增的写字楼需求中,TMT(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取代金融业,成为最大租户。
世邦魏理仕的分析是:上海提出“3+6”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这些新产业体系囊括了TMT行业的核心产业。从本质上说,写字楼租户地位的变化,正是得益于新型产业体系的落地和渗透。
统计数据恰恰印证了专业机构的判断。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7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超1.2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5%,为全 市 生产 总值(GDP)增 长贡 献40%;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8%。
肩负使命,乘势发力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目前正在浦东张江稳步推进实验平台建设,聚焦极端物态物理中最基础的科学问题,力争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作为其科学城的“邻居”,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则在去年挂牌启运,为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和转化服务,为科技中小微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
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正为如此,这座城市铆足劲儿在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上全力奔跑,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肩负着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任务,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探索高水平改革开放,上海责无旁贷。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正在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浦东新区,以改革系统集成、制度型开放为牵引,力图让更多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大力度创新加速落地开花。去年底,国务院首次批复临港新片区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符合条件的外资船公司能在部分港口开展沿海捎带业务。业内专家如此解读:此举有助于优化国际贸易航线网络布局,实现航运枢纽功能升级,进一步提升上海港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面对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关键阶段,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上海乘势发力。就在去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继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上海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承载地。
从“上海的虹桥”向“长三角的虹桥”乃至“世界的虹桥”迈进,“大虹桥”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链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一核”,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2021年,虹桥商务区税收收入346亿元,同比增长29.1%;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家,占全市新增数的10.7%;新增民营企业总部13家,占全市新增数的11.4%;累计引进总部类企业超过400家。
抢占先机,聚势致胜
上汽集团临港智能工厂总占地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包含了整车和发动机制造。 本报记者 张伊辰 摄
基业长青的企业总是敢于突破惯性思维,积极打造自己的“第二曲线”。而勇当排头兵、先行者的城市,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GDP迈过4万亿元大关之后,“新赛道”和“智造力”正为上海积聚高质量发展的致胜势能。“从0到1”、刷新“上海智造”速度的智己汽车传来最新消息,L7量产车已在上汽集团临港智能工厂正式投产,预计3月29日上市,4月启动交付;作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一大标志,上海建成了2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5家市级标杆性智能工厂、40家市级智能工厂……
今年上海两会上,“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谁能占据经济数字化新赛道,谁就能更好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成为共识。
作为上海数据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上海数据交易所前不久完成了第二批20个数据产品的挂牌,挂牌产品总量提升到40个。
去年11月,上海数据交易所在张江揭牌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以“交易所”命名的数据服务机构。这是一条崭新的赛道:上海首创了许多数据交易的规则、机制、标准,希望能推动数据资源以更合规、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进入流通环节,释放数据红利。
对于今后的发展,上海数据交易所目标明确:不仅要把数据交易做得红红火火,更希望能将上海首创的“数商生态”打造得越来越完整、越来越有生命力。
抢占先机,上海加速布局、马不停蹄。在积蓄新动能的同时,新空间——谋篇起步、夯基垒台之后的“五个新城”也正全面发力。
松江新城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依托G60脑智科创基地、腾讯科恩实验室等重大研究平台,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科创“蝶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和若干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裂变”,营造基金云、创新主体云、互联网云“三朵云”创投生态环境促成要素“聚变”。
而在青浦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城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战略交汇的红利,正推动其在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长三角战略重心和功能核心。发端于青浦区、依托G50主干廊道与沿线城市形成紧密合作的一条数字创新发展带——长三角数字干线也已启动建设。
时代浪潮奔腾向前,面对未来更高阶的挑战和竞争,上海将抢抓时代机遇,全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
作者:唐玮婕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