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前林地一片,屋后清水一湾。在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的打铁桥村,这样一幅浸染着山水韵味的景致就在庭前屋后铺展着。看着家门前村道笔直、绿树成荫,而休闲广场、村史馆、郊野公园、等也在不远处,村民费凌云说,这真正让他感觉“村在景中,人在画中”。
像打铁桥村这样美丽的乡村,在松江已经越来越多。过去几年,“农村人居环境村庄清洁行动”在松江全区已实现对84个村的全覆盖。在治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同时,各村庄还广泛开展道路、桥梁、河道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质,从而全面实现了“美农宅、美庭院、美农田、美路网、美河道”的“五美”目标。因为治理有力,近日,松江区入选了了由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出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更美的老家能容下更多乡愁
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费凌云也在多年前到城区工作,谋求个人发展。经过打拼,如今他已在城区定居。其实,从城区回家乡,车程不到半小时,但以往,在费凌云心里,这段距离却很远,最大的“拦路虎”就是乡村环境:“过去村里杂草遍地、垃圾成堆,一到夏天,屋前臭水沟气味难闻。”回忆起当年,费凌云直摇头。
如今,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后,家乡真的发生了“蝶变”。污水纳管了,垃圾治理了,屋前屋后清爽开阔了。再加上公共基础配套的完善,村庄终于告别了当年的“脏乱差”、迎来了美丽宜居的新貌
实际上,松江的农村人居环境村庄清洁行动改变了许多村、许多人。自从2019年以来,全区迄今共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2个,累积清理垃圾15.75万吨,推动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全区共改建村内破损道路42.64公里、破损桥梁22座,完成330多公里的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轮疏河道66.9公里。
农宅、庭院、农田、路网、河道,随着这些乡村元素越来越美,家乡也迎回了许多从村里走出去的晚辈。费凌云说,一到周末,他们姐弟几个就会回来聚一聚,有时也会叫上几位好友。乡下的休闲时光,既稀释了工作的疲劳,也化解了心中的乡愁。
好环境也能变成生产力
除了牵动游子心中的牵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田畴变绿,村庄变美,好环境也变成村里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井凌桥村是松江区远近闻名的花卉村,村内有松江最大的花卉种植基地——浦南花卉基地。作为保留村中的示范村落,近年来,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为花卉产业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后劲。村党总支书记封洁告诉记者,依托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下一步,他们将着力推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花卉展示馆和产业服务培训中心,让村民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借政策东风,这里将打造上海(松江)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实现花卉产业的深度开发。
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为乡村旅游等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契机。长溇村是松江区车墩镇目前面积最大的村落,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也相对薄弱。近来,因为人居环境项目的推进,长溇村吸引到了上海科技影视衍生品开发基地落户,村委委员姜丽娜透露,该项目方还盘活了闲置农房,重新装修后将成为文创产品线下体验点,这既能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可带动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做强。
整治背后的基层治理风景
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松江在过去3年投入了许多精力。2019年至今,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的政策文件,同时加大财政投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30亿元。不过,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除了政府引领,也离不开村民的主动参与,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道风景。
打铁桥村党总支书记孙炜介绍,,为调动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他们一开始就抓住“现场学习”这一法宝,组织村里的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去其他先进村参观学习,激发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之后,村里发起成立助力人居环境整治的“乡贤”队伍,吸纳本村大学生等参与环境改造,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放大基层的治理活力,区级层面也出台激励政策,制定人居环境整治农户考核奖励办法,同时广泛开展“最美庭院”“环境卫生光荣榜”“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等评选,营造出人人参与、户户参与、共建美丽乡村的氛围。
奖补承诺到位的同时,考核也是动了真格的。松江组建了区级“啄木鸟”督导队,形成了“周周有检查、定期有督查、年度有考核”的机制,并公开通报结果、点亮“红绿灯”,从而使得问题被及时发现,闭环整改。
作者:张懿 李谆谆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