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晨曦,袅袅炊烟,浸润着丝丝甜味,蓬勃着年的记忆。
上海乡村小囡的幼时记忆中,大抵存有这样一幅图景。灶披间的大灶上,支起一口大锅,热水来回翻搅。做糕人屏住呼吸,片刻也不能分心,小心劝退一旁调皮小囡。成败就在这关键的一两分钟,若是蒸不熟,回笼也没用了。
在宝山区罗泾镇,家家户户依然保留着四喜风糕的做法。各家都有不外传的秘方,口味配比各随其味。“四喜”,顾名思义,是人生中四大喜事——乔迁、嫁娶、诞辰、寿诞。它贯穿着一个个生命的悠长岁月,也承载了人们对“年味”的美好记忆。
时间酿成的“甜味”
罗泾丽康养老院,院长金惠丽又忙活起来。每逢春节,作为四喜风糕传承人的她总要为院里老人“露两手”。一来,让他们打打牙祭,“尝个鲜”;二来,也是为了让他们回味往昔,留存这份“甜美记忆”。老人吃糕不能“贪多”,怕不消化,一般只能偶尔“嗒嗒味道”。但即便如此,香气四溢的米糕味也总能勾得院里老人食指大动。
小小糕点,背后门道却不少。若非熟手,免不了一番手忙脚乱。虽看似上锅仅需几分钟,但功夫却早在前一夜便开始了。
紧邻水源地的罗泾镇,优质稻米资源富饶。金惠丽就地取材,将本地稻米与粳糯米以7:3的黄金比例相搭配。这是她实践了上百次的“经验谈”。此后,便要等待时间“催化”下的食物魔法。
大约浸泡四至六小时后,米粒还带些水分,需历经滤水、轧粉等数道工序。镇里有家口碑极佳的老碾米厂,一位经验老道的老师傅总能打出粗细恰好的糕粉。每逢过年,这儿的糕粉总能成为“紧俏货”。最考验手艺的方属拌粉环节。季节变化、温度升降,都会影响粉糊手感。做糕阿姨需根据经验自动调整糖水比例。分量多寡,她们只需瞥一眼便知。经加糖水拌和,糕粉皆能结成小块为最佳。
精心制成粉团后,做糕阿姨们仍不敢掉以轻心。下一步环节更动人心魄——装笼。外行人只道,装笼还不简单吗?唯有行家里手方知个中门道——糕粉不能压太实,否则一上锅就干了。想要不“功亏一篑”,就要提前预设好“胀发量”。一道道工序丝毫马虎不得,一蒸损耗率极高的四喜风糕方才做成。
链接情感的“乡村社交”
在罗泾,四喜风糕不仅带有“好口彩”,更兼具“乡村社交”功能。
一望无际的田埂,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馈赠。一年到头,农民们起早贪黑忙于稼穑。小巧易携带的糕点,成了最佳充饥食物。
在这里,传统生产关系结成的人际网,紧密又亲切。相邻数个生产大队,能迅速将刚出炉的几蒸四喜风糕瓜分干净。一块块粘而不腻的糕点,每逢乔迁之喜还兼具“认门”功能,迅速拉近邻里距离。
不仅是食糕,就连做糕本身也承载着人情往来。轰隆轰隆作响的碾米机旁,村民们挑着谷子边聊天边等待,既谈家长里短,也聊新年期待。田埂旷野,就是天然社交场。
由广袤乡村生发出的独特美食,其制作技艺本身也与土地有着紧密联结。城市演进中,四喜风糕制作技艺一度经受挑战。“许多人都动拆迁了,大家住进了楼房,”新陆村四喜风糕区级授牌传习点负责人赵玉芳说,村民们“上楼”后,辗转腾挪的一方方烟火空间却小了。几样做糕专用锅盆便将仅十余平方米的厨房塞得满满当当,几无一展身手的空间。“做糕工具太多,大家嫌麻烦,做的人自然便少了。”
2017年,四喜风糕被列入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惠丽相信,食物也承载着深厚感情。随着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系统推进,四喜风糕带来的甜蜜记忆将停驻在更多人心间。
“只要老宅不拆,过年仪式感就还在,”罗泾镇四喜风糕非遗项目负责人郑晓蓉一语道出四喜风糕的情感所系。大烟囱、八仙桌……这些寄托着人们乡情记忆的老物件,均与一蒸蒸米香四溢的四喜风糕密不可分。它们共同织就了一个活色生香、烟火四溢的上海乡村。新一轮乡村振兴中,罗泾镇选择完整保留乡村原貌。借由“五村联动”的整体规划,让新兴产业“住进”乡村,为广袤原野注入新动力。
如今,在罗泾,不少售卖小摊会四季供应形状不一的四喜风糕。圆圆的形盘糕、梅花状定胜糕……无论外形、颜色、大小千变万化,始终不变的是四喜风糕糯而不黏的独特口感。只要轻轻咬一口,本地小囡就会说,“喏,就是记忆里的味道啊”。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视频、图片素材:宝山区罗泾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