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人员流动更加频繁,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一刻也不能放松。
“已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病例曾活动过场所完成终末消毒。”在疫情通报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完成终末消毒”,看似寥寥几字的表述,但背后却是一群身背几十斤重喷雾器的消毒“大白”们的不眠不休。
在宝山,也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大白”,他们来自宝山区疾控中心消毒队。疫情防控中,他们寻觅着每一条病毒可能播散的路径,并逆行而上。哪里是病毒可能的藏身之所,哪里就有他们。
确定浓度、匹配剂量,消毒是门“技术活”
常量喷雾器、超低容量喷雾器,背负式、储压式,电动的、机动的,过氧化氢、二氧化氯、含氯消毒剂、含溴消毒剂……每位消毒队员对消毒器械和消毒药品如数家珍。
开展终末消毒,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毒扩散是消毒队的重点任务。他们需要判断选用何种药物、多少剂量,确定配比浓度,把控技术细节:“既要满足消杀要求又尽可能减少对物品的腐蚀损坏,消毒液喷上去要湿而不流。”消毒科老法师朱剑锋说。
当每次应急处置任务来临时,宝山区疾控消毒队快速响应,开展现场环境采样工作,随后立即对居住地及周边环境实施终末消毒。消毒队员不放过任何可能被病毒污染的角落,从卧室、客厅、厨房到卫生间,从楼梯、走廊到电梯间,从垃圾桶、门把手、水龙头到墙面、地面、桌面,不落下一处病毒“藏匿点”。消毒队员们常说:“我们消毒过的场所就应该安全,而且必须安全。”
背上数十公斤喷雾器,鞋子里灌满汗水
消毒时,队员们需全程二级防护。这意味着,行动、呼吸、视线均受限,背上几十公斤的喷雾器,持续数小时,全身湿透,“鞋子里灌满汗水也是常态”。
由于防护密闭性导致护目镜充满雾气,加上有时室内光线较暗,有时看不清前方的路,只能用双脚一步步丈量。“长时间负重,又戴着防护面具,有时耳边就只听见自己粗重的喘气声,”在消毒科科长王海健看来,比起负重,涉‘水’消毒考验更大,因为地面喷上消毒液后,穿着防护服踩在上面会变得非常湿滑,一步走不好就会摔倒,甚至受伤。王海健回忆说,“台风‘烟花’来那次,我就‘中招’了,一脚踩空,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没有缓过神。”
此前一段时间,各地时有冷链食品新冠核酸检测阳性事件发生。疫情防控由“人员防控”转变为“人物同防”。消毒队员的身影又出现在各个涉疫冷库。2020年11月初,区疾控接到疫情通报:某大型冷库有涉疫食品流入,需马上进行消毒处理。消毒队员们备好消毒药械、物资赶往冷库现场。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背上重达几十公斤的消毒药械,走进-20℃、3000多平方米的冷库,对内部和储藏货物进行消毒作业3个多小时。这次消毒经历让顾剑龙记忆犹新,“以前消毒结束,大家都是汗流浃背,这次大家被冻得全身僵硬,拿喷雾器的手不住地抖。”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消毒队员们一路逆行。工作中,他们自称“背锅小王子”,幽默总结出“力气大、心眼大、嗓门大”的工作窍门:背着重达40斤的喷雾器,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现场遇到不合作的病家,耐心细心做好工作;戴着N95口罩密不透风,扯着嗓子说话,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同时,他们还承担了学校复学、各类考试、隔离点指导等各类培训、防控技术指导工作。从病家消毒到涉疫食品冷库消毒,消毒“大白”一直默默助力着疫情防控。
作者:王嘉旖 孙子璎
图文素材来源:宝山区融媒体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