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滩大客流的有序引导,到台风天里的“隧道护驾”;从“数字孪生”最小管理单元发布,到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上线;从遍布全市的近1.8亿个智能传感器,到千万市民的“随申拍”和12345热线……
“以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形成了数字治理‘上海方案’。”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近日作客“民生一网通”节目,阐述“一网统管”在过去一年给城市运行带来的蝶变,“‘上海方案’归结起来12个字:科技之智、规则之治、人民之力”。
科技之智:数字赋能助力精准研判
虹口区北外滩街道云舫小区,一架无人机正对岚桥大厦进行“体检”——通过红外感知系统检测外墙是否存在空鼓。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把数据传输至相关部门,相关部门随即开展修复工作,排除高坠隐患。
据介绍,云舫小区是北外滩街道参与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数字孪生”的试点项目。除无人机外,该小区一共安装了19个类别1000多个物联感知设备,包括门禁、红外传感器等,社区管理者通过一屏就能直观了解小区各项“生命体征”。
一河之隔的黄浦区外滩街道,“智慧大脑”正发挥作用。“‘一网统管’通过街面探头+智慧大脑,探索了重点点位24小时不间断‘巡街’,一旦发现就能精准研判,快速派单,有效提高了巡查的时空覆盖,提升了发现和处置效能,让外滩和南京路步行街的背街小巷更整洁、更优美。”外滩街道负责人这样表示。如今,上海众多街区正推进最小管理单元建设,以科技之智更精准、更高效地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规则之治:城市运行数字体征“防未然”
“就像人在感冒发烧前会有一些征兆,城市也是一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就像体检医生,能第一时间发现城市的‘不适’,并及时作出应对。”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值班长杨笛作了形象的比喻。1月3日,元旦假期最后一天,从崇明返沪车辆非常多,造成G40拥堵。在市城运中心的可视化大屏上,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第一时间对交通发出预警,显示交通这一项的“气泡”变成黄色。预警发出后,公安、交通等部门高效协同处置,让市民有序出行。
据悉,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已汇聚全市218类1.79亿数据感知端、1150个解决问题的应用,涵盖气象、交通、环境等8个方面。“发现问题时,大屏上的相关‘气泡’就会变成黄色或红色,同时发出预警。这样,我们就能把有限资源精准地投入到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上。”杨笛表示。
据介绍,随着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上线,上海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可知可感”,正在实现城市治理规则之治的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
人民之力:更广泛参与到“一网统管”
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除了需要数据支撑外,也离不开人民的力量。比如,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除了依靠近1.8亿个智能传感器的数据外,也离不开12345热线、“随申拍”等市民的广泛参与。这些数据从后台汇聚到数字体征中,形成了强大的发现和处置机制。实际上,许多市民在不知不觉中已参与其中。比如,当你使用第三方导航管理软件时,它会问前方是否有拥堵,当你手指点下去时,这个数据就已共享到城市数字体征中。
“新的一年,希望能让市民更广泛地参与‘一网统管’。城市只是载体,城市的主体是市民。这个城市的烟火气、人情味和获得感,都来自于大家共同的努力。”徐惠丽表示。
作者:陆益峰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