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自开埠以来,上海便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开放的基因与生而来,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伴随着上海的改革发展和口岸变迁,1月4日,上海边检迎来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路,从开荒破土到艰苦创业,上海口岸建设不断蝶变升级,口岸服务效能不断提档增速。作为改革的实践者、亲历者,上海边检扎根于这片创造无数奇迹的热土,紧紧守护着祖国的东大门,用70年砥砺奋进交出了维护国家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闪亮答卷。
拓荒:助推口岸建设蝶变升级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经济百废待兴,港口贸易低迷不前。但即便如此,“襟海带江”的地理优势使得上海港仍然是我国与外部世界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我国推行平等互利的贸易政策推动下,不少外轮陆续进出上海港,1950至1952年,仅仅3年,出入上海港的外轮从56艘次跃升至222艘次,增长近4倍。形势催生变革,为加强对港口停泊外轮和随船人员的管理,1952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军政委员会组建“上海边防检查站”负责上海口岸的边防检查工作,从此结束了上海“有边无防”的历史。
1964年4月,随着巴基斯坦达卡(今孟加拉国首都)至中国上海的巴航班机缓缓降落,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正式开启国际客运业务。从此,除海运外,上海推开了通往世界的另一道门。为快速承接虹桥机场出入境查验任务,同年9月,上海虹桥边防检查站成立,当年即检查出入境旅客4000余人,办理航班80余架次。1973年9月,第一艘旅游客轮日本籍“巴西丸”号徐徐驶进上海港,稳稳地停靠在外虹桥码头(现国际客运中心),上海边检由此开启旅游船舶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业务。因港而生,随着口岸建设不断蝶变升级,上海边检在一次次自我蜕变中逐渐发展壮大。
风从海上来,万里势如虹。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掠过神州大地,在上海掀起涌动春潮。港口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并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世纪80年代,上海港不断改造、扩建,宝山钢铁厂、金山石化厂等一批新建专用码头陆续投入使用,边防检查执勤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工作量不断刷新记录。据统计,1988年同1978年相比,上海边检检查监护交通工具数量和出入境人员数量,分别增长超200%和600%,执勤岸线从140公里增加至近800公里。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场精彩的改革开放大戏在浦江之东拉开序幕。与浦东建设相伴而生,同年6月,上海边检相继成立吴淞边检站、闵行边检站(现金山边检站),加上原有的上海边防检查站(现浦江边检站),三站分布在黄浦江的上、中、下游,形成布局合理、任务互补的执勤网络,为浦东推开窗户看世界逐步建立起配套的口岸查验基础设施。
“20年前的这里,码头岸线还不足3公里,年出入境集装箱吞吐量不足10万,而如今这里已是连续多年全国出入境集装箱船舶数量最多的港区。”外高桥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处长杨永祥心里不禁感叹到。杨永祥1999年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外高桥边检站工作,从此便在浦东深深扎根。作为外高桥保税区建设参与者,他见证了外高桥港区发生巨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外高桥港区已有36个码头,码头种类涵盖集装箱、汽车滚装、散杂货、化工品、修造船厂、极地科考基地等类型,集装箱年吞吐量超2000万标箱。
改革开放的浪潮从大江大河奔流入海,在洋山岛创造了又一个奇迹。1995年,3000多名建设者登上孤悬海上的岛屿,他们在深海中吹沙填海,建成一个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相当于1400个足球场大小的离岸式集装箱码头——2005年,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开港。从此,上海告别了没有深水良港的历史。洋山边检站是最早入驻小洋山岛并参与港口建设的单位之一。说起筹建那段历史,民警陈念感触颇深:“那时的洋山岛碎石满地,风沙漫天,就是一片大工地。由于没有水电,一日三餐都吃泡面,为了早日开港,往往一上岛就要住一周。”
2005年11月30日,新加坡籍“彩虹石”号货轮靠泊洋山深水港一期码头,这是洋山深水港正式靠泊的首条外籍国际航行船舶,上海边检在洋山港正式开启边防检查工作。此后10余年,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投入运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上海港口建设步入加速期。2021年,上海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超2200万标箱,再创新高。
向海而生,变革的浪潮永不停息,1999年9月16日,随着上航FM451航班腾空而起,浦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海域,此后上海边检人与所有拓荒者一脚泥一脚沙,冲锋探路,十年如一日,最终建成一座年旅客保障能力达8000万人次的世界顶尖航空枢纽。
“感谢移民管理警察的热情服务,这样转机方便多了!”旅客爱德华·巴齐尔欣喜不已。2019年9月16日,世界最大单体卫星厅——浦东机场卫星厅迎来了第一批出入境中转旅客。乘坐MU570航班入境的爱德华·巴齐尔成为第一位享受卫星厅快捷中转服务的出入境旅客。自2015年12月30日,浦东机场卫星厅工程打下第一根桩基起,上海边检助力浦东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港的步伐就一直没有停歇。2019年,卫星厅建设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上海边检成立专项工作组,多次实地调研后,“科学配备执勤设施、科学设计查验流程、科学勤务组织”三个配套方案在充分酝酿后应运而生,为卫星厅顺利开航打下又一根坚实的桩基。
激流汇聚,奔腾成潮。如今的上海已经从单一的海运码头发展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国际主枢纽港,并向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跨越迈进。2021年,上海空港口岸出入境验放量连续19年稳居全国首位,海港口岸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位列世界第一。
坚守:在为国守门中淬炼责任担当翻阅上海边检70年的历史,从稳固边防、肃清匪特到打击防范非法出入境违法犯罪活动,从打赢一场场安保攻坚战到吹响国门疫情防控集结号,70年峥嵘岁月写满忠诚,“为国守门”的使命始终未变。
20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的中国,外有敌对势力的孤立、封锁和包围,内有敌特间谍的骚扰、威胁和破坏,上海作为对外开放口岸的最前沿阵地,匪特活动猖獗,口岸形势严峻。那个年代的上海边检刚刚起步,没有营房,便用竹排糊泥筑墙,没有交通工具,便双脚徒步当车,没有执勤装备,战士们就日复一日站在船弦边靠肉眼察看船舶外档情况。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一代上海边检人硬是靠着艰苦奋斗保障了解放初期上海口岸安全。
走进上海边检警史馆,一枚华东军区公安部队第三届英模代表大会纪念勋章和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时代的缩影。1953年春天,“白龙丸”号远洋客轮抵沪,上海边检第一代检查员徐康健进行登轮检查,成功查获一名高级间谍和一份谍报提纲。此案的告破,有力打击了国外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徐康健因此当选为华东军区公安部队第三届英模代表和中央军委公安部队首届功模代表,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时光流转,改革开放敲开了上海对话世界的“东方窗口”,上海口岸建设提级增速,并以拥有江浙沪地区最多国际航线的优势成为国际重要交通枢纽。但也成为不法分子眼中偷渡国境的跳板。因此反偷渡工作成为当时边检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1989年上海虹桥机场43人特大偷渡案”“1992年‘鉴真’轮11人非法出境案”“2001年‘11.20’集装箱群体偷渡案”等大案要案的接连破获,上海边检有效遏制了上海口岸偷渡活动高发态势。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走向纵深,中国以愈加包容愈加开放的国际姿态向世界伸出友好之手,各项国际盛会集聚上海。上海边检相继完成2001年上海APEC会议、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亚信峰会、四届进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口岸安保工作,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建设注入安全动力。
2018年4月2日,国家移民管理局挂牌成立。上海边检以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职业身份步入新征程。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引领,上海边检强抓队伍基础,大力开展全警实战大练兵、大比武工作。同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抓手,逐渐建立起口岸智能化管控体系,口岸安全堤坝愈扎愈牢。
2021年7月2日,浦东机场边检执勤现场,旅客张某惶恐的神情引起了边检民警的警惕,在深入盘问中,张某对其出境目的闪烁其词。“此人必有问题!”在对其其行李物品检查时,10余张银行卡和多部通讯设备暴露眼前。然而,张某却拒不交代任何信息。“让数据‘开口说话’!”一场抽丝剥茧的数据筛查就此展开。通过深度排查,张某及幕后操控人员的真实信息逐一浮出水面。铁证面前,张某心理防线瞬间被击溃,主动交代了其参与挪用巨额国有资产企图转移资金外逃等违法犯罪事实。上海边检立即将案情线索通报有关部门,协助将涉案人员第一时间抓捕归案,为国家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这只是打赢国门安全保卫战的一个片段。近年来,上海边检根据公安部和国家移民管理局打击治理跨境赌博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口岸管控职能优势,会同有关部门相继查获一大批涉嫌跨境赌博人员,有力斩断跨境赌博非法出入境通道。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让国门安全有了更深的定义。特别是在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上海口岸,疫情防控更是刻不容缓。面对病毒的肆虐,上海边检迅速组建起27支党员战疫突击队,战斗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2020年4月10日,SU208航班抵达浦东国际机场,经海关通报,该航班陆续有80余名旅客有咳嗽、咽痛等症状,需送医检查。疫情即警情!上海机场边检站八队党员突击队迅速集结,争相穿起防护服,义无反顾走向留观监测点。交接材料、人证对照、证件送检……历经近5个小时的持续作战,在闷热的防护服下,突击队员们早已汗流浃背。后经上海市有关方面通报,该航班上共有60余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愈是艰难愈向前。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持久战,2021年,上海边检在浦东机场启动疫情防控集中闭环勤务模式,截止目前,19批2200余名警力白衣执甲、舍家不顾进入闭环同疫情短兵相接,全年累计查验出入境旅客超200万人次。微光虽渺,万丈成炬。巍巍国门下,无数的平凡英雄用尽自己最大的光亮,点亮了城市里的万家灯火。
赋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初心使命
为改革添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上海边检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发展逻辑。70年来,上海边检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相继推出一系列“放管服”改革举措,在提升通关效率、优化管理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和对外贸易的日渐回暖,为更好的服务港口贸易,上海边检积极调整勤务模式,针对不同国家船舶采取不同检查监护方式,尤其是放宽了对国内船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船舶的检查政策,采取不定期检查,并依法予以保护政策,积极营造良好宽松的进出口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大批海外高新技术人才、资金、企业集聚上海,不断演绎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东方故事。据统计,1979年至2000年的20年间,来沪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高达1543万多人次,是1949年至1978年30年总和的46倍。开放度更高,就要一次次突破制度藩篱,上海边检先后采取“简化入出境人员登记手续”“随船办证”“开辟台胞专用通道”“设立咨询台”等多项便利举措。
进入21世纪,上海口岸出入境客流和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一路飙升。2001至2010年,上海边检查验出入境人员总数超1.57亿人次,查验出入境交通工具130余万架艘列次,均比1991至2000年翻了两番有余。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相继落地,上海边检高处谋划,细处落子,积极推动72小时、144小时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率先在上海落地;率先试行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政策;率先开展邮轮检查“放管服”改革试点;牵头促成长三角边检机关警务协作机制……持续不断的深化改革,“松绑输氧”式的制度创新,为提升口岸通关能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8年,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后,上海边检积融入国家全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和移民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视野愈加广阔。常态化设置“中国公民专用通道”,大力推进口岸自助通关建设,保障中国公民出入境通关排队不超过30分钟;实施国际航行船舶网上申报边检手续,努力提升港口通关效率;开通12367服务平台,全天候受理解答人民群众有关移民管理政策、口岸通关等问题咨询;推行中国边检登轮码,保障注册人员常态化安全登离轮……一系列“放管服”改革举措,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
2021年8月3日,2.4万标箱级集装箱船“长范”轮顺利靠泊洋山港盛东码头,这是当前世界上最大量级的集装箱船舶,堪称“海上巨无霸”。上海港是世界上少数能够靠泊这一级别集装箱轮的港口,特别是洋山深水港区。自2018年以来,上海港已累计靠泊1.8万标箱及以上级别集装箱船4730余艘次。在上海港,大船时代迎来了升级版。
超大型集装箱轮靠港,考验着整个集装箱疏运体系和调度能力,分秒必争是码头作业的常态。上海边检通过“互联网+”让大船通关变得从容不迫——早在“长范”轮抵港前,边检机关就通过 “单一窗口”平台,提前为该船舶办理了预检手续,确保船舶到港后边检查验即到即办。“这些便利措施能使每艘外轮的靠泊时间平均缩短1至2小时。不仅每年给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码头船舶吞吐频率加快,对于提升集装箱流转速度和优化船舶航线起到很大作用。”洋山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处长周佳杰说。
在空港口岸,一系列先行先试也在轮番推进。在全国边检系统率先建成启用“上海单一窗口边检航空器申报平台”,可为每架出入境货机平均节省40分钟通关时间;打出“运载防疫物资边检专用窗口+货机查验专区+专职机坪巡查战队+无线移动验放车”等组合拳,全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2020年以来,上海边检共查验出入境货机超15万架次,占比全国超40%,并一度创下单日查验近400架次出入境货机历史新高。以通关更便捷推动要素流动大提速,如今的上海边检正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助力上海在高水平开发开放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
浦江潮奔涌,扬帆踏浪行。回首过往,70年沐风栉雨,上海边检初心使命始终如一。聚焦今日,新时代征程已开启,上海边检正以更昂扬的姿态,续写更多精彩国门故事。
作者:何易
通讯员:黄波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