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有2张A4纸大小,到2.6平方米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想运动没处去,到“15分钟体育生活圈”把运动场馆带到家门口,专业性、世界级的场馆渐次建成开放——二十多年来,全民健身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成果引人关注。
随着“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之风劲吹,今年,上海重大体育场馆及设施进展显著。与此同时,从“体育+”的维度出发,体育建筑项目管理团队也在成长与壮大,这股全新力量带来更多新元素。
以匠人之心建造一流场馆
紧锣密鼓建设中的徐家汇体育公园,令人无限期待。上海体育场馆“三件套”——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与新建综合馆、久事体育大厦一道,构成区域内的五大主体体育建筑,将成为上海设施设备最齐全的体育文化聚集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及壁球、击剑、体操、健身房等设施一应俱全。
作为全民健身综合场地,综合馆计划于2022年初率先亮相,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有望于明年年中建成、年底开放。秉承“城市与体育互相活跃、体育与公园融合提升、公园与城市开放共融”宗旨,徐家汇体育公园阔步迈向公众视野,书写“一轴两翼”,将成为下一个新地标。
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创设,在今年揭开面纱的浦东足球场建设中尽数体现。它以FIFA国际足联A级赛事标准要求的专业球场为定位,造型概念源于中国传统瓷器,被亲切地称为“白瓷碗”,寓意“盛满”精彩比赛。这里是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首座揭幕的专业足球场,也是上海海港足球俱乐部的新主场。
草皮是足球场的灵魂。为此,浦东足球场业主、代建、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专业力量以匠人之心,从草坪技术方案论证到草皮系统施工、验收,统筹安排、积极组织、精细管理。代建方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场馆使用方,共同组织专题研究,依据浦东足球场未来将承办世俱杯、亚洲杯等国内外高级别赛事的定位,采用目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天然草+根部锚固加固系统”技术方案。据悉,锚固草系统由大于90%的天然草以及锚固草丝共同组成,具有耐践踏和快速恢复的能力,能承载高频次的比赛,保障平整坚实的场地效果,有利于运动员发挥。
看不见的“运动员”
有人曾这样感慨:近年来,上海步入“体育+”的最好时代,一大批体育场馆潮涌而来。在此发展节点上,新的蓝图、新的使命、新的契机又浮现在眼前。以体育设施为载体,开掘并激发体育红利,这道考题包罗深广,搭载着体育、经济、社会、人文、国际交往等诸多内容。身处其中的每一方,都感慨良多。
重大项目与项目管理团队之间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历经四个重大体育建筑项目,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培养了一支体育建筑项目管理团队。
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建设开启探索之路。这座赛训一体化的国家级基地,覆盖14个运动项目,专业性、功能性之强,对彼时青涩的团队来说,无疑是一场硬仗。在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的指导支持下,团队迎难而上,潜心钻研各项运动特点,引入专家评议团队,主导功能设计方向,反复推敲设计细节。如各场馆层高不同,场馆照明方案需结合层高设置,一馆一策,避免眩光;风系统量身定做,风速要求高的羽毛球和乒乓球馆采用底送风,而一般场馆则采用顶送风。2019年,基地如期投入使用,获得教练和运动员的高度评价。
2017年,积累了一定建设经验的团队迎来了徐家汇体育公园和浦东足球场项目。徐家汇体育公园里的一部分是“修旧如旧”的老建筑改造项目,社会关注度高,然而,未知风险和变数无法预见,推进中堵点、难点、痛点问题较为突出。在业主的领导和指挥部署下,团队从纷繁复杂中理清关键点,逐一突破场地交付、地下清障、深基坑方案调整、消防及超限抗震评审等难点问题,助推项目完成大部分建设任务。
紧随其后的久事国际马术中心等项目,管理团队再接再厉,以“一马当先”党建品牌为引领,以成熟管理模式、严谨管理逻辑和高效团队协作,投入到新一轮跨越之路。
战胜自我,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带来不竭动力。这一价值观,同样引领着关于体育的方方面面,共同培育起体育发展的良性生态。
作者:史博臻
编辑:金久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