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昨天举行新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简称“保租房”)集中开工活动,而首批定向“保租房”也即将竣工,虎年春节后就会推向市场,符合条件者可以拎包入住,承租不再设户籍与年限门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是新发展阶段住房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和人口持续净流入的超大城市,上海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发展“保租房”,尽最大努力满足老百姓安居宜居需求,尤其是帮助新市民、青年人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群体等解决居住问题。当下可喜的局面是,上海发展“保租房”呈现出政策友好、需求旺盛、推进有力的良性互动局面。在深入研判百姓租赁需求堵点、痛点和难点后,上海确立了租得到、租得近、租得起、租得稳、租得好“五个租”目标,因地制宜,创新实施“保租房”各项政策举措,持续推进完善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和“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
11月底,上海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以上,达到同期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0%以上。到“十四五”末,全市将累计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60万套以上,其中40万套左右形成供应,较大程度上缓解新市民、青年人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群体的住房困难。应该说,这个力度是非常大的,有一个数据可以作为对比——“十三五”期间,上海新增商品房住宅约45万套。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上海共吸引1047万的外省流入人口,仅次于广东、浙江,位列全国第三,“保租房”长期供不应求,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比较突出,解决好他们的安居问题,关系到城市的活力和未来发展,也彰显着城市的温度和包容。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政治责任和自觉行动,努力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享有品质生活、感受城市温度、拥有归属认同,以安居宜居提升城市吸引力、软实力和竞争力。
为此,上海加快了“保租房”建设步伐。围绕建设目标,已向各区各部门双向分解,进行双重考核,同时树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建设方案,克服土地资源禀赋不足的短板,落实国家明确的“保租房”五种建设路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供地环节,上海持续发力,迄今仍是国内租赁用地累计成交面积及幅数最多的城市。发力增量的同时,上海注重提高“保租房”品质:科学规划空间布局,让大家“租得近”;控制租金、优化户型,让大家“租得起”;稳定租期、健全配套,让大家“租得稳”;提升品质、优化服务,让大家“租得好”。
事实上,强化“保租房”建设也成为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确保行业行稳致远的得力举措。调控政策纲举目张,与时俱进给予细化:基调从“抑需求”转向“稳供给”;范畴从“房地产市场”扩展到“房地产业”;目标预期从“平稳健康发展”转向“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有市场机构预测,流动人口的长期稳定租赁需求将孕育出万亿元级租赁市场,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从投资效应慢慢转变为消费拉动,金融属性让位于居住属性。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更多老百姓有望不再“望房兴叹”。
未来,上海将全力以赴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供应,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让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辛勤奉献的市民群众安居宜居,实实在在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本报评论员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