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努力构建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数字化服务网络,持续提升市民数字素养。
今天(15日),“终身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上海市静安区终身教育研究所成立五周年学术活动举办。会上,不少专家学者提到,今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上海脱颖而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学习型城市奖获奖城市之一。上海不仅是首次获此殊荣,也是今年中国唯一的获奖城市。他们纷纷认为,上海不断创新服务供给提升城市“学习力”,并通过不断培育市民学习力,将市民综合素质持续转化为城市软实力。
整合教育资源,终身教育打破“围墙”
在静安,“家门口”就能上老年大学。“八分钟学习圈”“3.5级网络架构”,都是建设开放、融合、优质、均衡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突出成果。
终身教育正逐步打破传统物理空间的“围墙”。静安区终身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鲍国政特别提到了“智慧学境”。智慧学境的建设,旨在打通终身学习的底层逻辑,以学习者为中心,创新运作模式,通过跨端联动各办学业务,实现深度融合共建,利用数据赋能学习生态,形成终身教育服务组合拳,帮助一切学习者创造终身学习价值。
而相关研究也不断打破“围墙”。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八大理念,其中有一条‘更加注重融合发展’,这一点对于终身教育来说,是非常贴切的。”在鲍国政看来,条块分割,在科层制社会中是与生俱来的,当代人类的智慧就是善于利用共同愿景和先进技术来突破这种分割。经济学上讲“盘活资源”,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终身教育事业及其研究工作。
此前,由静安社区学院蒋中华院长牵头,建立“管理创新工作坊”,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形成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所每年的终身教育课题指南,就是三家一起讨论,形成初稿,再请专家把脉。
有专家表示,基层社会的市民终身学习,在无数鲜活生动的日常事件中,也存在着某些共性规律,也可能蕴藏着颠覆传统的未来范式,这些都需要科研工作者贴近观察和思考。相关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总结梳理、扩容增能。
分清人群教学,打造智慧助力“主力军”
“分清人群很重要。成人教育,但成人中还有各种各样人群,每一种人群都应该有不同研究方法、教育方式。” 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庄俭这样注解。
研讨会现场,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针对老年群体,要开展全年度智慧助老实践,帮助他们更好地消除智能技术使用障碍,提升老年人信息化素养,解决其面临的“科技困境”,跨越“数字鸿沟”。
静安社区学院副教授杨玉明介绍,学习正开发建设《数字与生活》系列微课10节,选取办事、出行、旅游、就医、消费、文娱、家居等日常智能应用进行教学演示,上线“静安学习网”供社区居民观看,截至2021年11月,本系列微课共计观看689次。上线“金色学堂”,并进行了五次播出。
移动端则在今年5月推出“跨越数字鸿沟,助力终身教育”——“智能技术月”学习活动,依托“静思乐学”微信公众号宣传课程,方便老年群体进行手机端的移动学习。
杨玉明认为,要努力实现老年数字化教育供给的适需性。以养老机构直播教学为例,让住养老人享受到符合他们学习兴趣、学习进度的系列课程学习,并通过机构内的助学志愿者提供一系列学习支持服务,实现老年教育数字化从“机会公平”到“质量优先”。
同时,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提升老年群体获得感。“各类老年智慧技术培训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切实解决了静安区部分老年人智能设备的使用困难,老年人高度认可这些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杨玉明说。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静安区学促办、静安区教育局指导,静安区业余大学、静安区终身教育研究所共同举办。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