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将近,这是群众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传统节日。今天上午8时起,本市各公墓迎来一场“实战”大考——冬至祭扫线上预约服务正式开启。截至下午16时,全市54家经营性公墓(骨灰堂)在12月18、19、20、21日等4个高峰日实际预约25.58万人,远低于投放预约额度330.62万人。
一大早,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黄一飞就挨个将各大公墓的预约服务体验了遍。他发现,市民预约服务相对顺畅,并无出现网络瘫痪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个也没用上”。在他看来,一方面因为各大公墓释放的预约量能满足市民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此前各相关部门服务保障、压力测试均已到位。
恰逢冬季,正处疫情防控较为严峻的时刻。根据预测,12月18、19、20、21日等4个祭扫高峰日将出行人数、车辆将分别达126.69万人次、22.06万辆车次。其中,正冬至(12月21日)当日,人、车流量预计分别达56.91万人次、9.77万车次。
为此,今年冬至祭扫实行“延长周期、错峰引导、高峰预约”。特别是,由往年的10天左右扩展至20天,市民自12月初起可以提前祭扫、错峰出行。同时,在4?个祭扫高峰日,上海还将预约数控制在各公墓当日最大承载力的75%以内。黄一飞认为,这两年,清明、冬至等热门祭扫时间的“削峰平谷”效应显著。更多市民群众主动错峰,这体现出移风易俗成效初显。
线上预约渠道的开辟,对管理方和年轻人而言更便捷。但这份便利的背后,却还牵连着一批尚未“触网”的老年人。此前祭扫高峰期,就有不少手持“老人机”的阿姨爷叔抱怨,既不会线上预约,电话热线也总“占线”。
为此,上海民政部门今年明确,线上预约成功者最多可携4位亲属同行。预约成功者依照约定时间,出示电子预约凭证、“随申码·健康”绿码入园,并配合做好体温测量,全程戴好口罩。针对不想麻烦子女的老人,各大公墓也持续优化为老便民服务,完善电话预约、绿色通道等线下服务措施,避免出现“没有智能手机就扫不成墓”的尴尬。为防止一条热线被“打爆”的情况,部分公墓今年还专门将一条热线增至四条热线,加强服务保障,提升老年人感受度。
传统墓地祭扫之外,还有一些新兴祭扫方式也不断涌现。简约祭、诗文祭、花语祭、音乐祭、遗物祭、生平回顾祭等,各种全新人文纪念方式延续着逝者的社会生命。譬如,部分区提倡有条件的单位深化网上祭扫平台建设,打造“人生纪念馆”,通过网络记录逝者生平,传承生命文化。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