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上海常熟路地铁站,保洁员杨梅刚刚结束12个小时的工作,坐在休息室打开手机,“上海苗歌群”已经热闹起来。听着听着,她也跟着唱起来。“来到上海场,去扫地也行。得到些银两,去培养后生……”这是杨梅自己写的歌,配上苗族特有的歌调,别有一番风情。
“我们都应该去听听她来自生活的歌。”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非常关注杨梅歌曲背后的故事与文化象征,“从杨梅身上,我们能看到,尽管环境、载体、内容都会变化,但歌为心声这个内核没变。”
“我喜欢唱,心里想到什么就唱什么,都是日常生活。苗族有人就有歌。”杨梅的家乡在贵州凯里凯棠镇。来上海工作后,她从不轻易请假,把对生活的期待与想象都浓缩在苗歌里。那上百首古歌、酒歌、飞歌、情歌,记录着她的生活和心绪。
像她一样漂在上海的苗族人很多,每个唱歌群都有几百人,只要一有空,大家就会对歌。日前,喜马拉雅发起中国传统音乐扶持行动“大地新声”,以帮助民族民间音乐人、声音类非遗传承人、传统音乐爱好者们实现更好发展。
在发起人之一萧梅教授看来,杨梅这样的民间歌手,正是最应关注的群体。“通过他们,才能让我们更纯粹地感受到音乐的价值,这也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力量。”
作者:付鑫鑫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