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二的同意票,这是不少老小区加梯顺利过关的“硬杠杠”。
但在周兆祥这位老党员、老居民这里,“三分之二”还是够不上称心:“都是邻居,还有三分之一心里留下疙瘩就不好了。”身为楼内“乐加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他挨家挨户磨嘴皮、多交心,还有个特别管用的方法——将这些居民请出家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一来二去,见了老人们上下楼的种种不便,那些曾经的执拗烟消云散,“都好商量”。
就此,徐家汇街道乐山片区这块曾经的市中心“洼地”,加速蜕变,日益接驳着名字中本应有的“喜乐”——片区总共适合加梯的61个门洞中,截至目前已成功签约41台,有半数将于今年底前完工。
老周心里变得“很给力”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正是上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超大城市特点,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圈的生动剖面——从顶层设计、体系架构、内容路径不断创新,汇聚思想认识,凝聚人心,引领新风尚,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实打实解决百姓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成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的硬核实力。
15分钟,让学理指导创新
为老房加梯,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难事”。看似归于“城建”,实则属于“心建”。
首要环节就是要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不仅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以乐山片区所属的徐汇区为例,在全市率先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系列品牌打造,先后启动理论宣讲“新思汇”、案例教学“实践汇”、美美与共“美育汇”、道德践行“新风汇”等。通过主题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构建起群众身边可移动的理论大课堂,在学理明理过程中,实现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等根本环节的提升。譬如,围绕老房加梯,将相关政策学习、理论学习等送进社区,召集居民党员及志愿者带头学,并以此催生了志愿者服务队。加梯前,带头动员居民;加梯中,协助巡察监督;加梯后,转为自管队,确保可持续运行。
学理始终贴合实践,指导工作实践进一步创新。比如,立足市民需求,形成民呼我应的“点单式”志愿服务;接驳“一网统管”,推出“志愿汇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平台”等,构建起“从头脑到指尖”的文明实践新生态。
15分钟,丰富实践印证初衷
近期,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水岸汇”将在西岸“整建制”上新。这也将推动浦东、徐汇、虹口、黄浦、杨浦等滨江地区文明示范带建设进一步协同创新。都市中不可复制的绿色生态绣带将成为引领、彰显都市文明新风尚的秀带。
“文明不文明,关键看给力不给力”。对于老百姓而言,检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初衷和落脚点,关键还在于“能否解决现实问题”。
伴随着人民城市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也不断拓展新场域、新触角,延伸到真切生活、城市治理的脉动中,实现文明丰富实践和社会治理效能的“双向提升”。以西岸为例,这段以文化为先导、AI(人工智能)为产业主导的滨江岸线,也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最佳创新地和实验田。“水岸汇”将汇集党群、休憩、资讯、咨询、便民、旅游和应急服务等六大功能,有志愿者驻守,为往来游客及市民提供全年无休的志愿服务。这22个站点,自身也逐渐延伸为文明实践的“枢纽”,在自治共治中营造一段拥有最佳风貌和表情的岸线。
15分钟,产出全周期响应力
全市层面,通过积极挖掘居民参与加梯、城市微更新等公共事务的基层案例和实践,带动起更多居民在自治共治方面有了充分讨论、表达需求、共同决策的“养成”。特别是其间,注重价值引领,让市民群众在参与文明实践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精神的力量形成善治的力量,最终产出的是15分钟文明实践圈内广泛的动员力、切实的组织力,以及对市民需求及时响应的一种现实能力。
在长桥街道,有个“清和星期二”文明实践市集,初步形成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社会带动力,从最初社区“达人”定期服务,逐步发展为只要有志愿服务意愿和能力的居民都可以在文明实践市集上“练摊”,孵化诞生志愿品牌项目20多个,在解决居民所需中,进一步营造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针对大居盛华景苑的“群租顽疾”,华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将协商议事小组直接建在居民区文明实践站点内,“给力”的大平台“喊动”了政府相关部门、区域单位、社会组织等与居民围坐一张桌前,最终将违法群租陆续转化为有序合规租房,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
作者:顾一琼
编辑:金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