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岸线贯通工程”是上海“一江一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42公里的中心城区岸线中,普陀段承担了“半壁江山”21公里的贯通任务。
记者从普陀区宜川路街道获悉,最后一个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断点——中远两湾城小区1.69公里苏州河岸线目前已经打通,将于今年底正式对市民开放。
“丈量十法”寻找民意“最大公约数”
这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远两湾城,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小区。96个住宅楼栋,11599户居民,常住人口5万人,总建筑面积153.4万平方米,分属4个居委会共同管理……这样一个特大型社区,“众口难调”一直是常态,然而这一段要实现贯通开放,必须得到小区业主集体投票同意。
“我们自己的地方,凭什么开放给外人?”消息传来,这个超大型小区里顿时“炸了锅”。自2020年初起,一直到当年10月,宜川路街道几次征求意见,均因争议太大无疾而终。
“特别难,但再难也要想办法突破”!宜川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钱晓莉说,这么大的社区,信息传播不充分、居民意见不统一、诉求表达不理性,要突破重围争取到更多居民的认可和支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丈量工作法”,带着这份诚意去做群众工作,一定会让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得到居民的认可。
2019年以来,宜川路街道在社区群众工作中提炼出以“用脚丈量社情,用心丈量民意”为核心内涵的“丈量工作法”,并逐渐拓展出“挂图作战法”“联络包干法”“走街串户法”“组团服务法”“专班攻坚法”“依靠群众法”“典型引领法”“多元参与法”“民主协商法”和“一线育才法”等“丈量十法”。苏河贯通工作中,“丈量十法”贯穿始终、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积极倾听民意、回应关切,找到万余户居民共享共治共建的“最大公约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为消除居民疑问,形成“求同存异”支持贯通、优化设计的良好氛围,街道搭建平台在小区里设立“联合接待点”,多部门进行联合接待、现场答疑,与业主“面对面”沟通,街道牵头职能部门、业委会及业主能人围绕“沿河楼栋安全”“远景路停车”“中三区域步道设计”“41号楼下设计”等主题先后组织13场业主磋商会,征集业主的建议和诉求。
2020年年底,中远两湾城业主投票表决是否打通“断点”,结果,支持打通的占了上风,打通“断点”高票通过。
投票只是开始,回应民生关切没有完成时
“应该把路面修修平整,让老人走路不怕摔跤”“希望要做到安全承诺”“想要一个室内篮球场”……
位于小区的公共活动场所“心愿墙”上汇聚了点点微心愿,这些心愿既有群众对设施设备的需求,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待,张张彩色的“心”凝聚着对两湾城未来建设发展的大共识。
而让居民欣喜的是,自己贴在“心愿墙”上的“微心愿”,率先在步道建设中被一一“点亮”了。
今年6月底,经过贯通提升的步道正式试开放,街道又通过“开放体验日”活动,邀请首批“居民体验官”感受水清景美的环境。
焕然一新的步道,让不少当初提出修改建议的居民看到了心仪的改变:中潭路口标志性的“大白伞”得到修复,这一深受小区老老小小喜爱的活动场所得到很好的保留;小区与步道之间的空间硬隔离无法令人满意?施工方案改为用绿化带隔开沿河步道与小区其他空间,既美观又方便;树木种类无法统一意见?施工方案不搞一刀切,根据不同区域居民意见,增加梅花林、银杏林、玉兰林、樱花林、海棠林等树种……
而现场体验后,有关部门与居民再次坐下来谈感受、谈改进,围绕安全管理、绿化及灯光景观、施工细节等,居民们各抒己见,未来,这些意见和建议也将通过梳理,落实到大家眼前的步道上。
“在苏州河贯通工作中,我们将‘丈量工作法’贯穿始终,融入每一个工作环节,及时回应百姓需求。”钱晓莉介绍说。在征询过程中,现场倾听、实地调研、落实反馈成为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全面呈现了“全过程民主”,也将“回应百姓需求”作为工作推进的主线,打通了群众自主表达真实意愿的渠道,所有工作的核心点和落脚点都在“群众”身上,这也成为岸线最终得以贯通的工作“法宝”。
同时,如今在两湾城一种良好的气氛正在形成,居民们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不再只是抱怨和反对,而是通过社区里的“红色议事厅”、居委会、社区小程序等渠道,去提出的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成为社区自治的参与者、推动者。
作者:张晓鸣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