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20日至今,国内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在多个省份不断出现,更有超过200个中高风险地区,为常态化防控以来最多。南京、张家界、扬州、郑州、武汉……不少城市坚决采取封控措施、开展全员核酸测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已派出20个工作组,督导重点口岸城市排查堵塞漏洞,强化外防输入和突发疫情处置。
本周,在国内出现多点散发疫情期间,上海未能幸免。8月2日,一名浦东机场外航货机服务人员被检出新冠病毒阳性。随后36小时内,上海的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和节奏可圈可点。
8月7日《解放日报》一版报道。
且看粗略回放——
8月2日,浦东一家医院发现一例核酸检测样本阳性,当天即向媒体公布;疾控机构展开排查处置、流调采样。仅仅一夜,到8月3日上午9时举行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之前,已排查密接者52人,密接的密接250人,全部实施集中隔离;完成近6.5万人的核酸采样,其中2.7万人已出结果;公布确认病例行踪、涉及区域和场所,却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完成消毒等处置,确定了中风险地区。8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宣布筛查、检测结果,公布病毒基因测序结果及感染来源结论。
两次新闻发布会都针对社会关切,为媒体翔实答疑解惑,提醒市民做好个人防护。
用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的话说,上海做到了“广、快、早”,即筛查要广、反应速度要快、通过发热哨点诊室与发热门诊把疫情控制在早期,用最低成本解决最关键问题,让老百姓少受干扰,过上正常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对上海疫情防控体系的概括是:“稳、准、狠、快”,以最快速度、稳妥方法、精准方向和坚决决心,把传播源切断,从而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这样的体系和做法,让上海赢得了一次次主动。
“广、快、早”的防控体系,即便在本土病例再度出现后,依然能让百姓安心、平稳、有序地生活。
百姓安稳的前提,是防疫体系的严阵以待,如履薄冰。
南京疫情披露后的第二天,上海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就紧急召集专家研讨防控策略,8月6日的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上海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走进上海的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便会发现,这座城市早已绷紧疫情防控的弦,从“双码”验证、重点人群增加核酸检测,到医院预约诊疗、严格住院陪护探视管理、发热门诊应急处置演练等等,不急不躁,坚持从严从紧落实各项举措。
如果没有这样的“稳、准、狠、快”防控体系,我们很难想象,一座每日实际居住、活动人口逾3000万的超大城市,一个每天都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航班、货船,闭环筛查、运送、治疗若干输入性病例的重要口岸城市,如何能够安然度“疫”?
疫情防控,不但要坚决讲成效,也要考量社会成本投入;常态化防控,打的就是持久战,目标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做到“两手赢”。
8月4日《解放日报》二版报道。
迄今,上海用“广、快、早”的应急机制与执行力,让疫情防得住、控得牢,经济发展不被突然按下暂停键,做到了“两手硬、两手赢”。
上海新冠疫苗接种人数已超过2000万,接种率达85%,在全国名列前茅。政府第一时间公布相关信息、数据,请来专家解读、传播科普知识,同时要求市民配合:“除了防疫部队做得好,市民们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哪怕你提早一天,甚至一小时来到医疗机构就诊,都是对我们莫大的帮助。”新闻发布会上,张文宏医生不忘感谢市民的配合,提醒大家继续做好“三件套”“五还要”。
市民自律、城市治理、科技抗疫和舆论引导——这是8月6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对上海防疫经验的概括。期待上海这个坚持“双赢”的优等生,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编辑:范家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