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飞线充电”整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增加适老化改造……自去年7月1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正式实施一年来,上海检察机关在传统公益诉讼领域基础上,根据上海城市特色积极探索新领域公益保护。同时,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不断加强专业化建设,也让维护公益的渠道和手段更灵活有效。据市检察院今天(27日)通报,一年来,上海检察机关共研判案件线索2347件,同比上升69.8%;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2104件,同比上升80%。
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立法前,公益诉讼范围长期局限于“4+1”领域,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英雄烈士保护。立法实施以来,检察机关根据上海城市特色,新增城市公共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金融秩序、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并在实践中推动无障碍建设和适老化改造。
围绕国家与上海政策,成功探索多个领域公益保护
上海检察机关围绕国家和地方政策,立足公益诉讼“4+1”领域积极履行职能。如,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加强长三角公益诉讼检察协作,全面建立线索移送、联合调查等工作机制。其中,崇明检察院办理的督促治理过驳作业污染环境风险行政公益诉讼案,是通过最高检指定管辖办理的长三角第一起跨行政区划公益诉讼案件,解决了下游监督上游的难题。再如,上海铁检院发挥跨行政区划检察职能,以公益诉讼督促整治生猪屠宰检疫问题,保障上海市民食用肉类安全。
同时,上海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新领域公益保护,并有不少成功案例。在城市公共安全领域,检察机关协同行政部门督促消除风险隐患。如,《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前,检察机关在全市开展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专项监督活动。再如,虹口检察院梳理出“高空坠物隐患问题处理流程图”,为高空坠物的责任划分和履职提供范本,守护“头顶上的安全”;而嘉定检察院通过城市网格化大数据平台,重点跟踪涉窨井盖问题的处置,守护“脚底下的安全”。在加强个人信息安全领域,市检察院积极督促App应用商店完善和规范平台上各App的隐私政策文本,并对违法违规App采取措施;二分院则与邮政系统共同倡议快递行业保护用户信息。在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上海检察机关积极开展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监督活动,其中青浦检察院以“案件+机制+示范点”联动模式,为文物保护建立合作长效机制;黄浦检察院通过专题听证会及制发检察建议,让衡复历史风貌区一处违建得以拆除;杨浦检察院则与相关部门联动,推动建立旧区改造过程中文物、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巡查、报告制度。在推动上海无障碍设施建设和适老化改造领域,闵行检察院针对人流密集地段盲道设计不合理及被占用等情况,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而徐汇检察院与行政机关磋商后,形成了人行天桥无障碍设施改造方案;静安检察院通过调研老年人养老、出行、就医、消费、休闲等,以行政公益诉讼推动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
科技赋能、创新机制,提高办案专业化程度
立法实施一年来,上海检察机关已初步形成了三级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并通过科技赋能,研发了“公益诉讼全息办案职能辅助系统”,探索技术调查官制度,大幅增加了案源并提高了办案专业化程度。
同时,积极创新机制。如,静安检察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制定并实施了“繁简分流、简案快办”工作机制,适用案件从线索发现、立案到制发检察建议最长不超过8天,使平均办案时间将缩短到普通办案程序的1/7。宝山检察院首创检察公益诉讼观察员制度,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为公益诉讼提供线索并协助、监督工作的展开。奉贤检察院在全市率先实践“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新模式,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促进了全区河湖系统保护及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改善。
另外,检察机关维护公益的渠道和手段更加灵活有效,除制发检察建议,还通过搭建平台,以听证或磋商推动公益保护。如,三分院探索“诉前磋商+司法确认”模式,根据专家计算出的虚拟治理成本损害金额,并经法院确认,让某国外商船公司全额履行了赔偿协议。
作者:单颖文
图源:视觉中国 上海检察机关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