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合举办,东方城乡报社承办的首期“乡村振兴 书记论剑”活动,昨天在浦东新区周浦镇界浜村家门口服务中心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倾听本市部分村级党组织书记的声音,推广经验做法,增强基层与政界、学界的交流互动,共同为本市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首期活动主题为“提升乡村经济、生态、美学价值,让农民生活更美好”。活动首先安排参观了界浜村的“小三园”建设、周浦花海等,感受界浜村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苏锦山致辞,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杜小强主持活动。在主题发言环节,浦东新区周浦镇界浜村党总支书记姚辉、奉贤区庄行镇浦秀村党总支书记冯建军、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第一书记杨立平、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党总支书记陈继明先后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本村在提升乡村经济、生态、美学价值上的做法和经验。根据各位书记的发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立,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曹林奎,上海财经大学三农研究院院长吴方卫,原市农委副巡视员、市农经学会会长王东荣等专家分别进行了点评。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建主持了互动交流环节,与会的王东荣、吴方卫、曹林奎、张立围绕发挥乡村的经济、生态、美学价值谈了观点。一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点在于找准市场、合理定位与因地制宜,难点在于转变理念、吸引人才与管理模式。应该抱着“经营农业”的理念而不是简单的“农业经营”,要把乡村作为唱出产城融合、一二三产融合的大戏的舞台。在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一起发力解决。同时要注意保护农民利益。二是乡村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绿”字上,第一个“绿”是“绿色食品”,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满足广大市民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第二个“绿”是“绿化环境”,发挥生态屏障作用,有利于绿化、净化和美化城乡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的生态价值,要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来常规农业生产方式,提倡采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产生态农产品,同时利用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要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营造顺应自然,美丽富饶的农村生活景象。三是要认识乡村之美应该对标城市,体现与城市不同的资源和特色,要全面推行乡村建筑师、乡村规划师制度,充分利用大学资源,鼓励大学生参与到乡村微环境设计改造中,同时发挥传统工匠力量、注重传统技艺、传统材料的运用,加强乡村美学教育。在乡村风貌上,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多样化,展现乡村活力。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处室负责人,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各涉农区乡村振兴推进办,相关镇、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行政村党组织书记,乡村经济、生态及美学等领域专家,媒体记者以及部分村民代表出席了活动。
作者:薄小波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