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作日上午,上海闵行法院立案庭预约接待窗口前挤满了一群当事人,他们头发花白,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情绪十分激动,诉服大厅内的气氛也瞬间紧张起来。
为更好地了解大爷大妈们的诉讼需求,在现场接待法官与值班领导的指导下,大爷大妈们选出了几名代表。
原来这群大爷大妈都是A公司的退休员工,A公司改制之后,用来妥善安置退休员工的补偿款,由于经营问题和疫情影响,迟迟未全部到账。因此退休员工们决定走法律途将维权坚持到底。
在接待中,立案法官们注意到,这群当事人大多是居住在浦江镇的居民,年纪最大的已经超过80岁。他们不仅诉讼能力普遍较弱,从浦江镇到法院立案庭路程较远,一次往返需要两个多小时,真要走诉讼程序也存在诸多不便。
为平稳、高效解决此次纠纷,立案庭分两步走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一是组织召开A公司相关案件座谈会,最终确定由上海闵行法院与浦江镇协作配合解决该批案件。二是与基层调解组织开展诉前调裁对接,引导当事人到家门口的浦江镇司法所开展先行调解。
此外,结合调解中存在的不同难点,各个击破拿出方案。结合当事人年纪大、诉讼能力较弱的问题,研究制定统一模版的民事起诉状,方便当事人填写提交规范化的文书材料;针对不同原告诉请金额和具体赔偿情况不同的问题,分类制定可操作性的调解方案,梳理不同的还款计划供被告公司执行。
调解现场,在法官和人民调解员的指引下,当事人分批进入调解室参与调解,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有些当事人身体不适,有些甚至已经死亡了,他们的家人作为受委托人到现场参加调解。委托手续是否规范、齐全,身份需要逐一核对。”田法官在一旁耐心的指导着。
在等候大厅里,当事人借着可以和法官交流的机会,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被告几次承诺最后都没有兑现权益,这次调解能有什么不一样吗?法官,你说的话我愿意相信的,我想录音录像可以吗,这样才有安全感。如果被告还是不还钱怎么办?
针对当事人的担忧和困惑,田法官和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一一解答“法院的文书具有强制约束力,如果被告没有如期履行,你们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现场的当事人纷纷表示,“田法官的话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最终,在先行调解指导法官的指导下,首批参与调解的51余位原告与被告公司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公司将在6月30日前支付部分赔偿款项,剩余部分将于12月底一次性付清。调解结束后,后续双方当事人将申请人民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以保障调解协议的履行。
自上海高院、上海市司法局《关于探索先行调解推进诉源治理工作的意见(施行)》施行以来,上海闵行法院与区司法局积极推进先行调解、诉源治理工作。此次群体性纠纷的化解就是一次尝试。自2020年下半年起,上海闵行法院就主动融入党委、政府领导的诉源治理机制,与区司法局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打出“三套组合拳”共同推进先行调解工作,打造具有闵行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新亮点。
一是“关口前移”,在当事人到法院登记立案前,优先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争议解决中心或多元化解平台开展先行调解,通过一站式平台让老百姓体验解纷效能。二是“打通截点”,健全诉非程序衔接机制,集中统筹“大调解”资源力量参与基层纠纷化解,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力量,让老百姓在自家门口享受解纷便利。三是“效力确认”,加大对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力度,通过在线司法确认等方式,提高司法确认案件质量效率,让当事人感受到解纷效力保障。
通过调裁联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解纷、实实在在解忧,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增强了当事人对先行调解的认同感。今后,上海闵行法院将继续聚焦群众身边的急事、难事,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陈淋清 周辰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