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龚难先,生于1940年,1961年入伍,1965年入党。1965年,他作为部队推选的“五好战士”、全军唯一的工程兵代表到北京领奖,受到毛主席接见。1968年退伍进入企业从事组织工作,努力自学通过了大专课程考试。退休后,他虽身患多种疾病,仍全情投入社区工作,并孜孜不倦学习,“学习强国”学习积分已超3万分。
早上8时,戴上颈托,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铺开自制的笔记本,81岁的龚难先开始了一天的学习。这是他多年来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
“不喊他吃饭,就能这样一直学下去。叫了也是磨磨蹭蹭,书本刚合起来,手机端的‘学习强国’又打开了,也不看看自己的年纪……”老伴儿在一旁碎碎念。
“革命人永远年轻嘛!”龚难先笑着站起来,走到摆在五斗橱上的一张老照片前,指着照片中毛主席身后一名穿军装的年轻人,颇有几分自豪。1965年他作为部队推选的 “五好战士”、全军唯一的工程兵代表到北京领奖,受到毛主席接见,那年他才25岁。
现在有人来看望他,他总是说,耽误大家了;有人想帮他申报奖项,他总是推辞,说要把机会留给更多年轻人。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抓紧学习,为党和国家作贡献。”龚难先在采访中几次说道。在部队时,他总是奋不顾身,出现在最紧急、最危险的地方;退役转到地方后,他刻苦攻读,硬是以小学文凭通过了大专考试;退休后,他不仅坚持学习最新思想理论,还积极投身社区服务,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不断为周边居民办实事解难题。
“好样的上海兵”,哪里任务重有危险就冲在前
龚难先有一本文件夹,里面装满的奖状证书和部队证明,见证着他从1961年4月到1968年因病退伍期间,献身国防军队事业的先进事迹。
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7年,龚难先年年被评为“五好军人”,并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嘉奖六次,被誉为“雷锋式战士”,多次被北海舰队树立为学习榜样。也被领导当众夸奖是个“好样的上海兵”。1965年,他作为北海舰队先进人物和英模代表,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国庆庆典,并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服役期间,龚难先一次也没回过家。为了战备和支援前线,他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哪里任务重,哪里有危险,他就奋不顾身地冲到哪里,“大家都不知何为苦,苦就是乐”。特别是在其母亲病危时,家里连来两封电报催促,同一时间,部队战备军车急需修理,为了完成眼前的紧急任务,他最终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我愧对母亲,但作为军人,我应该以身报国。”
家中几页泛黄的医院证明,诉说着龚难先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并发多种疾病。1968年,龚难先突发寄生虫病,连日发烧、肝脾肿大,甚至一度生命垂危。他不得不选择退伍。部队派专人将他送回上海救治,并要求属地尽可能予以照顾,但他谢绝了组织上的特殊照顾,“我唯一想的,就是尽快恢复身体,为党和国家继续工作。”
刻苦坚毅,“小学生”啃下15门大专课程
出院后,龚难先被安排在上海市轮渡公司组织部门工作。他说,在部队,他是革命战士,尽管退伍了,他仍然是战士,只是换了一个“战场”而已。只念过小学的他知道,当务之急是提升文化水平。
在这个新“战场”上,龚难先以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攻读,参加自学考试。最终,这名“小学生”通过了15门大专课程考试,获得华东政法学院法律专业的毕业文凭。有了文化基础,龚难先更是忘我工作。有一次,龚难先在外调政审对象材料时突然昏倒,幸有同事送他去医院急救才脱险。
退休后,龚难先没有停止学习脚步,从不缺席党的组织生活。党的最新理论思想、政策文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书籍,都是他每天的必读书目。
老人说,年纪大了,记忆力大不如前,只能靠“烂笔头”。他收集一些白纸,裁好后装订成册,用笔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下书名、篇目,然后记下书中让他有所触动的段落。抄一遍记不住,就抄两遍三遍,甚至十遍。就这样,他一年可以抄下十几本读书笔记。
除了看读本,他还记录着在“学习强国”上看到的真知灼见。网购不会、微信不溜的他,对“学习强国”却非常熟练,现在他的学习积分已超3万。龚难先说,他越读原著,越看“学习强国”,就越感受到党的理论在不断进步,“我对国家充满信心”。这样的学习体验,是他晚年最快乐的事。
今年过年前,欧阳路街道模范居民区书记探望他,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连续两天去书店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结果都脱销,“陶书记,你看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大年夜,他收到了居民区党总支送来的新年礼物,正是这本学习读物。老人捧着这份心仪的礼物笑了,老伴儿摇摇头,“这下吃饭睡觉更叫不动了。”
八旬依旧正青春,奉献社区关爱邻里
在模范居民区,龚难先是名人。身体羸弱的他,本该需要别人照顾,他却全然不顾,始终以正青春的激情,主动关心邻居,有求必应。
小区里有几位独居老人,他总是不放心,每天不是按下门铃问问,就是敲门进去看看,还把电话号码告诉他们。楼下一位独居老太太不会用电视机,在她进养老院前,每次要看电视,一个电话,龚难先就上门帮她助调频道,有时一天要下楼几次。
对面楼里的一位老婆婆中风倒地,媳妇叫来救护车后,由于人手不够,就打电话向龚难先求援。他没有二话,一起帮着用床单兜着老婆婆抬到救护车上,并陪同到医院帮忙挂号配药,直至看到老婆婆输上液,苏醒转入观察室后才回家。
疫情发生后,他多次捐出养老金,积极报名参与社区防疫工作。街道和居民区负责人知道他自己也等着用钱,多次婉拒,龚难先就自行联系志愿者,“要是你们临时有事,一定要喊我来顶班”。
龚难先还心系退役军人工作,2019年,他坚持带着颈托,花了半个月时间向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长孙绍骋写了封长信,对退伍军人的荣誉褒扬政策建言献策,孙绍骋特地回信感谢了他。
“他在居民区有名,在医院也有名。”老伴儿说,龚难先的病日趋严重,尤其受损的颈椎已压迫大脑神经和血管到了极限。之前,他去龙华医院问诊时,骨科专家都说:“这样严重的颈椎病能活到今天,真是一个奇迹”。
采访中,龚难先常常说,“我很普通,没什么值得报道的”。记者提议给他拍几张照片。下了楼,老人熟门熟路地找到大扫把开始扫地,并不在意有没有拍完照,他只是头也不抬踏踏实实地扫完了整个小区。
作者:单颖文
摄影:陈龙 周俊超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