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本书、一个放大镜……在金山区山阳镇海浒小区175号91岁高龄的老党员王品华家中,只见她正戴着老花眼镜认真阅读、摘抄党史,抄到精彩部分,她又大声朗读出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说得太好了!我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多读几遍才能印象深刻。”
天天学习 红心向党
王品华于1930年出生,1952年入党。这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虽已是满头银发,但依旧精神矍铄,每天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卧室即书房。在一张不大的写字桌前,放着几张报纸、党史书籍、一本笔记本,还有一只陪伴了她几十年、刻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竹制笔筒。
“活到老,学到老。我2004年回到家乡山阳后,就一直坐在这里看看书、抄抄好词好句,我要做党的好女儿,学习使我更有力量!”在桌旁的一个小角落,堆放着一捆捆她几年来学过的报纸和读书笔记。王品华虽然只有小学六年级文化程度,但字迹工整,苍劲有力。在一个抽屉里,王品华拿出了一捆空笔芯,这是她十多年来摘抄后用完的笔芯。她希望以后能够废物利用,送给店主,为环保事业尽绵薄之力。
曾有人不解地问她,年纪都这么大了,为何还要这么认真地学习?!王品华回忆了童年的那些往事。
战乱求学 刻骨铭心
王品华是山阳东门镇(又称松卫乡)人,上世纪三十年代,父母在东门街上开了家小酒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品华是家中老大,从小帮助父母干家务、带小孩。当时土匪猖獗,家里一年到头攒不起几个钱,经常吃了这顿没下顿。但她从小骨子就有颗上进心,7岁那年,她经常背着1岁多的弟弟站在教室窗外偷偷听课,有时就被吵着回家的弟弟抓得脸上都是伤口,但她还舍不得回家。她实在太想读书了!
“姑娘读啥书,100岁都是别人家的人!”母亲的话至今她还无法忘记。家里实在太穷。母亲为了断她读书的念头,还把她狠狠毒打了一顿,结果,性格坚毅的王品华依旧铁了心要读书。后来,王品华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附近的东门小学念书。她乐在其中,成绩优异。
然而,好景不长。那年正是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侵华日军的10万军队从杭州湾畔的金山嘴一带偷袭登陆,并在金山卫城大肆烧杀抢掠,实行“三光”政策,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十月初三”惨案。那天一早,王品华和往常一样来到学校。结果等到的不是同学,而是直升飞机的低空盘旋,一个形似热水瓶胆的炸弹扔在了操场上,她害怕极了。后来,她跑到家里,结果发现家中已空无一人。年幼的她和姑妈一起一路朝北逃难,一直逃到阮巷一带……
“当时饥寒交迫、危险重重,到处都是难民,这种记忆太刻骨铭心!我们今天的孩子能够安安稳稳地坐在教室里读书,真是太幸福了!”王品华说。
初心不改 发挥余热
工作后的王品华勤奋刻苦、任劳任怨。尽管繁忙,也不忘学习。因工作突出,曾担任过乡妇女干部,后又调任到松江县漕泾区委工作。期间,她也经受了种种磨难和考验,但她始终信仰坚定,一心跟党走。1973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她随丈夫来到四川省江油市长城钢厂,从事后勤部人事工作。因为工作认真、肯吃苦,年年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1980年,年满50岁的王品华退休后,继续发挥光和热,在本厂退管站党组织任第一支部书记。
2004年,74岁的她回到家乡,并第一时间把党的组织关系转到戚家墩居民区党支部。当时,全党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常年从事党务工作的王品华被“委以重任”,担任居民区党支部第二党小组组长。她不仅自己先学一步,而且还组织大家一起学,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个老党员退休后和老伴来到上海生活,但老伴户口在老家。王品华学习相关政策,鼓励他把老伴户口迁到上海,并帮助申请了低保。周边居民有啥心事,也喜欢找王品华诉说,大家都觉得王阿姨办事公道,值得信赖。这些年,她也获得了山阳镇“优秀居民区党小组长”、山阳镇“五好文明家庭”等多项荣誉。近期,党史学习教育又在稳步推进,她带领小组党员一起学党史、唱红歌,献礼建党100周年。
王品华一直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做党的好女儿,一心一意永远跟党走!”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女儿、外甥、外甥媳妇也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起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党旗增光添彩。
作者:王萍
编辑:张天弛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